Key Pic 67

【中風復健必讀】為什麼你的手會彎、腳會翻?〡協同動作的原因與改善方法

最後更新日期:2025年09月24日

💬 你是不是也都這樣:

  • 想伸手拿東西,肩膀一抬,手肘就自動彎起來、手指還緊緊握著,根本放不開;
  • 想走幾步,腿卻僵得像木棍,腳背下垂,常常踢到地板,跨不過門檻;
  • 甚至走著走著,手肘還會莫名其妙地一直彎起來,動作僵硬得不像自己。

這是中風後常見的「協同動作」,一旦出現,手腳就像被同一條線綁在一起,一動就整組動,沒辦法各自分開控制。

這篇文章會告訴你:

  • 為什麼會出現協同動作?
  • 為什麼它在初期很重要,卻不能停留太久
  • 最關鍵的:怎麼打破協同動作,讓手腳重新找回靈活和控制感

1 什麼是協同動作?

在健康的人身上,協同動作 (synergy movement) 指的是不同肌肉群在大腦的精細控制下,有組織、分工合作地收縮與放鬆,讓動作變得流暢又有效率。

比方說,你想伸手去拿杯水的時候,

  • 負責伸直手肘的肌肉(肱三頭肌)會收縮,
  • 與它方向相反的肌肉(肱二頭肌)會同時放鬆,
  • 肩膀、手腕、手指也會在正確的時機各自出力或放鬆。

大腦就像指揮家,會安排每塊肌肉該什麼時候出場、該做多大的力氣,最後完成一個自然、協調的動作。

6de30b03 Acd8 41a8 9445 9e9a244c0a76
伸手去拿杯水需要肌肉間的協調

2 什麼是異常協同動作?

異常協同動作 (Abnormal synergy movement) 則是中風後,大腦控制能力受損,導致身體進入一種「預設模式」。

原本能獨立運作的各個肌肉群,現在會成套地、自動地一起收縮,無法分開控制。

比方說,當你想抬手時,不只手肘彎起來,肩膀、手腕甚至手指都可能一起縮緊,這就是典型的「屈曲協同」模式。

這種「預設套裝動作」雖然讓身體「至少能動」,但難以完成需要精細控制的日常生活動作。

Generated Image September 21, 2025   9_20PM
中風後你想抬手,不只手肘彎起來,肩膀、手腕甚至手指都會一起縮緊

3 異常協同動作就像是不協調的樂團

生病前,你的每個肌肉就像大型樂團裡的樂手,有的負責大提琴,有的負責吹小號。

大腦就是那位指揮家,會安排哪些樂手出場、什麼時候該大聲、什麼時候該休息,最後演奏出一首流暢、和諧的音樂。

中風之後,就像樂團裡出了狀況:

樂手變少了

大腦的控制力下降,能同時指揮的肌肉變少,動作也變得笨拙、不完整。

就像樂團裡的樂手變少了,能演奏的樂曲也隨之減少。

分工亂掉了

中風後有些肌肉該出力時不出力,不該出力的卻一直在動

好像原本該拉主旋律的小提琴,現在一直在伴奏;本來應該休息的鼓手,卻亂敲一通。

大家老是彈同一個音

就像中風後不同關節老是一起動,缺乏靈活控制,例如一走路,手肘就會彎起來。

像是原本應該各自演奏不同旋律的樂器,現在卻總是一起彈同一個和弦,音樂變得單調又呆板。

結果就是,原本優美的音樂變成了亂七八糟的噪音,動作也從靈活、有功能,變成僵硬、單一,很多生活裡的小事都變得很難完成。

6d71a0ec E061 45f7 B7b6 855c9af8b997
中風之後,就像樂團裡出了狀況,樂手變少還亂彈

4 手和手臂的異常協同動作是什麼樣子?

中風後,上肢最常出現的就是屈曲協同

你會看到肩膀內縮、手肘整個彎起來,前臂旋前,手腕和手指都縮在一起,想要伸直或打開都很困難。

這是因為我們日常生活裡,像是拿東西、吃飯、擁抱、拉門,多半都是讓手臂往身體靠近的動作,比起往外推的動作更常用到。

大腦在受傷後,身體會先回到這種最有功能、最基本的動作模式,讓你至少能「把東西抓住」。

Screenshot
中風後上肢的屈曲協同動作
部位動作
肩胛骨後縮、高聳
肩膀內收、內轉
手肘彎曲
手臂旋前
手腕和手彎曲、緊握

5 腿和腳的異常協同動作是什麼樣子?

下肢的情況剛好和手臂相反,更多時候會出現伸展協同

你會看到髖關節伸直、膝蓋整個打直、腳踝下壓,有時還伴隨著足內翻和腳趾抓地。

這是因為走路、站立、跑步、跳躍都需要下肢來支撐體重。

大腦在受傷後,身體會本能地選擇最能保持穩定的模式,也就是把腿伸直撐住身體,至少能讓你站起來和走路。

Screenshot
中風後下肢的伸展協同動作
部位動作
髖關節伸直、內收、內轉
膝蓋伸直
腳踝內翻
腳趾趾屈

6 中風初期,「誘發協同動作」可能是你的目標

當你的手或腳在中風後完全軟趴趴、怎麼叫都不動時,治療師通常會先想辦法讓它們「動起來」。

最常被誘發的,就是協同動作,這麼做有幾個好處:

  • 先讓身體動起來
    • 在完全無力的階段,能看到手或腳動起來,比什麼都重要。
    • 這會給你帶來信心,也讓大腦重新接收到來自身體的感覺回饋。
  • 活化神經和肌肉
    • 協同動作就像是大腦的「開機鍵」,先把整個系統打開,再慢慢把動作分解成更細緻的控制。
  • 先恢復基本生活功能
    • 手的協同動作,可能讓你能先抓住東西;腳的協同動作,可能讓你先能站起來、走幾步。
    • 這些雖然還不完美,但總比完全無法動、只能靠人照顧要好得多
部位常見協同模式能做的事常見問題
上肢屈曲協同手拿東西、靠近身體手縮起來,難以伸直、張開
下肢伸展協同站立、走路需要支撐體重動作僵硬,容易出現代償步態

7 出現協同動作,代表你正在進步

如果你的手腳本來是完全軟趴趴的,怎麼叫都叫不動,協同動作的出現,代表你的大腦和身體正在恢復連線

協同動作雖然看起來動作笨拙、僵硬,但至少身體「有反應了」,這是從完全癱軟到能動起來的重要里程碑。

換句話說,協同動作是大腦在受傷後,先用最簡單的「套裝模式」讓你能動起來,等到神經連線慢慢修復,我們再透過訓練把這些笨拙的套裝動作,拆解成更精細、更靈活的控制。

Generated Image September 24, 2025   8_31AM
協同動作:腳抬高、手會彎曲

8 協同動作讓你可以「開始做點事」

協同動作讓你可以開始做一些事,雖然動作不自然、受限很多,舉例來說;

  • 你的手能夠用力握緊杯子,雖然放不開,得用另一隻好手來幫忙把手扳開。
  • 走路的時候,腳能夠伸直、撐著身體,能站起來、移動幾步,可是走起來很僵硬,轉彎或跨過地上的小障礙物時,動作就變得笨拙又費力。
  • 爬樓梯時,你勉強能把腿抬起來往上跨,但台階高一點就不行了,沒辦法靈活地一腳一階,動作需要很用力才能完成。
  • 你能把手稍微抬起來,讓家人幫忙穿衣服,可是想要自己伸手去抓袖子、拉拉鍊,這種需要分開控制手肘、手腕和手指的動作就做不到。

9 中風中後期:打破協同動作,恢復真正的控制力

如果到了中後期,你還停留在這種「整組綁在一起」的動作裡,手只能一直握緊,卻放不開;腳只能直直走,卻跨不上樓梯,生活就會有很大的問題。

這時候的目標,是必須把這些「協同動作」拆開。

讓手肘能自己動、手指能自己張開、腳能單獨抬高或踩穩,動作彼此不再互相干擾。

只有這樣,你才能自己拿湯匙吃飯、走樓梯、過馬路,重新擁有生活的自主權,你要的,是每個關節都能各自分工,動作才能自然又靈活。

中風初期要誘發協同動作
中風後的動作訓練:先誘發協同動作,再打破協同動作

10 協同動作沒打破會怎樣?

如果一直停留在協同模式,時間久了會出現三個大問題:

  1. 動作單一、僵硬
    • 手一伸整組肌肉就縮起來,根本沒辦法分開控制,動作很死板。
  2. 姿勢固定、肌力失衡
    • 常用的肌肉會越來越僵硬、越來越強壯,
    • 另一邊的肌肉卻越來越無力,
    • 久了之後,想做精細或靈活的動作就更困難。
  3. 生活功能受限
    • 拿東西:手只能握住,卻沒辦法放開,吃飯、穿衣都不方便。
    • 走路:腿一直伸直、腳下垂,跨不過門檻、走樓梯更是困難。
    • 日常生活:扣鈕扣、拉拉鍊、拿餐具等需要精細控制的動作都做不了。
ChatGPT Image 2025年9月21日 下午09_54_30
協同動作會讓你無法做出拉拉鍊等精細控制

11 打破協同動作的兩個階段

要「破除」協同動作,會經過兩個階段。

❶ 關節獨立訓練

意思是「練習一次只動一個關節」,其他關節必須保持安靜,不跟著亂動。

比方說,練抬肩膀的時候,手肘要保持伸直,手指也不能縮起來。

只有讓大腦重新學會分開控制,才有辦法打破那種「一動就整組跟著動」的模式。

❷ 多關節組合運動

當單一關節能分開控制之後,你就要開始把不同的關節組合在一起,讓動作能更接近生活的需求。

像是伸手去拿東西、拿杯子喝水,這些都是肩膀、手肘、手腕、手指一起協調完成的動作。

中風復健的中後期,包含布朗斯狀分期的第三到六期的訓練,都是為了打破協同動作。

只有經過單一關節到多關節的循序漸進訓練,你的身體才會越來越靈活,擺脫協同動作的限制。

ChatGPT Image 2025年9月24日 上午08_22_53
協同動作:腳抬高、手會彎曲

12 打破協同動作訓練原則與方法

要打破協同動作,你就不能一直重複同樣的練習,

而是要透過降低難度、控制不該動的部位、分段練習、生活化挑戰,再加上科技輔具的輔助,一步一步讓大腦重新學會精細控制。

接下來我會告訴你五個常用的原則和方法,幫助你循序漸進地從「協同動作」走向「真正的功能動作」。


13 先讓身體「不要那麼吃力」

中風後,如果動作太重或太難,身體就會自動用「整組肌肉」一起出力,協同動作就會一直被強化。

就像舉著太重的啞鈴,身體不得不用盡全力,動作就會變得僵硬,失去了分開控制的靈活性。

所以你要先降低難度,減輕重量,讓動作有機會被拆開、慢慢學會分離控制,你可以這樣做:


用懸吊系統幫忙

把手或腳掛在懸吊帶上,透過吊帶支撐重量,讓手臂或腿不必背負全部的重量。

  • 上肢:手臂放在懸吊系統裡,練習伸肘、外展、旋前旋後時會更輕鬆,不會一下就整組收縮。
  • 下肢:掛在懸吊系統上,讓自己在減輕體重的狀態下練走路、跨障礙、轉彎,避免一直用伸展協同僵直地走。
Screenshot
用 iOpen 上肢支撐系統可以減輕手臂重量,圖片來源:巴德爾醫療輔具

用滑布或滑車,減少摩擦力

在桌面上鋪滑布或滑車支撐手臂,讓你在低摩擦的環境下動作。

這樣手在桌上滑動時,不需要用力抬起整條手臂,肩膀的負擔減少,就比較容易控制單一關節的動作。

或是練習膝蓋彎曲時,在地板上墊個毛巾,降低摩擦力,讓動作更容易做出來。

坐姿 膝蓋屈曲 用毛巾減少摩擦力
練習膝蓋彎曲時,在地板上墊個毛巾,降低摩擦力,

躺著練習,比較輕鬆

先在仰躺的姿勢下做訓練,因為躺著時身體是穩定的,動作更容易控制。

  • 上肢:躺著練伸肘或張開手指,協同動作會比較不明顯。
  • 下肢:躺著練抬腿、踝關節背屈等分離動作。
躺姿,髖關節彎曲
躺著練抬腿會比站著更容易

14 先控制好「不該動的地方」

協同動作會讓關節一起亂動,所以你要把不需要動的地方先「鎖住」,只讓目標關節動,這樣大腦才有機會重新學會分開控制。


固定上臂或手肘,讓肩膀專心動

訓練抬手臂時,手肘常會不受控地跟著彎起來。

這時可以用固定護具(gaiter)把手肘固定住,讓你專心練肩膀的抬高、外展或前舉,避免手肘一直亂跑。

綁 Gaiter 躺著抬手臂拷貝
固定護具把手肘固定住,專心練肩膀的抬高

維持手掌張開,避免一動就握緊

很多中風患者一用力,手就會整個縮起來。

這時候你可以用這時候你可以用 iOpen 拉拉手(手掌保持在伸展姿勢的輔具),讓手指維持張開,你可以專心練手臂或手肘的動作,而不會一直強化握拳的協同模式。

,讓手指維持張開,你可以專心練手臂或手肘的動作,而不會一直強化握拳的協同模式。

iOpen 拉拉手
iOpen 拉拉手可以讓手指維持打開,圖片來源:巴德爾醫療輔具

下肢訓練也一樣適用

像走路或跨步時,可以用護具或治療師的手法先穩定膝蓋或骨盆,讓你專心練腳踝抬高或膝蓋彎曲,避免整條腿一直伸直僵硬地踢出去。


15 讓動作變簡單,分段來練

當動作太複雜,身體常會用「一整組肌肉」一起出力,結果就是協同動作一直跑出來。

解決方法就是把動作拆小塊,讓你一步一步慢慢學,先把控制能力建立起來,再慢慢組合成完整的動作。

舉例來說,剛開始你只練手肘伸直,什麼拿湯匙、喝水都先不管。等到手肘能控制得比較好,再加入手指張開的練習,讓手能真的抓、放東西。

我也常用動態矯具,像「開開手」或「動動手」,它們會幫忙把手指打開,讓你不用出那麼多力氣,就能專心學控制手指,難度就會降低很多。

下肢也是一樣的道理,走路時,你可以先只練「抬膝」或「腳踝抬起」,不要一次就要完成整個走路動作,這樣比較容易打破整條腿僵硬踢出去的協同模式。

Product Pic H3 03
動動手會幫忙把手指打開,讓你不用出那麼多力氣,專心學控制手指,圖片來源:巴德爾醫療輔具

16 讓復健更貼近生活

如果每天都只在治療室裡反覆做同樣的動作,身體很容易只會那一套,沒辦法靈活應對生活裡的各種需求。

要打破這種僵化,練習必須融入真實生活,讓手腳在不同情境下,慢慢學會分開控制。

上肢的練習,不只是在桌上抬手、伸手指,而是把動作放進真實的事情裡:

  • 洗澡時自己拿毛巾擦手
  • 開關電燈時手指要自己控制開關
  • 洗碗、折衣服、滑手機,每個步驟都需要不同的關節配合

下肢的練習也一樣,不要只在走廊裡走直線:

  • 去社區散步,轉彎、跨過地上的小障礙物
  • 上公園走不同的地形,練習上坡、下坡
  • 變換走路的速度,讓腿在不同狀況下都能靈活控制

這樣的練習才能讓動作真正回到生活裡,而不只是治療室裡的單一動作。

Generated Image September 21, 2025   11_19PM

17 善用科技來幫忙

光靠自己練習很容易一直卡在協同動作裡。

這時候科技輔具就能幫上忙,像是一個「教練」,在正確的時間給你正確的幫助,讓大腦慢慢學會怎麼控制肌肉。

像是功能性電刺激會在你主動用對肌肉的時候,給肌肉一點電刺激,幫忙加強收縮。這樣大腦就能清楚地知道:「原來我要的動作是這個」,久了之後,控制力就會越來越好。

機器人復健也很實用,機器可以帶著你的手或腳走正確的路徑,讓你在練習時不會用錯誤的方式亂出力,減少強化協同動作的機會。同時,機器也能幫忙增加練習的次數,讓動作變得更自然。

TYR_KokonStills_14_komprimiert Scaled
圖片來源:tyromotion

18 結論:協同動作只是過程,不是終點

協同動作的出現,代表你的身體正在努力重建連線。

它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期工具,讓你從完全無力到「能動」,重燃復健的希望。

然而,它不該成為你長期停留的階段。協同動作可以被誘發,但不該被強化。

該用的時候,就讓它幫你啟動身體;但當大腦準備好進入下一階段,就不能再一直用協同動作完成所有練習。

你必須透過正確的復健技巧,一步步打破這種僵硬的模式,讓身體重新找回靈活、自然、真正有功能的動作,回到自主的生活。

加入社群呼籲

Written By Human Not By AI Badge White@2x
📊 瀏覽人次: 199 次瀏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