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期:2024年01月20日
「你沒有要讓我做插木棒吼!謝天謝地,我很高興,我根本不知道為什麼他們要讓我在醫院做那些東西!」
「那個治療師來我家復能居然沒幫我訓練,只是在教我怎麼用好手煮飯耶,好手耶!這還用他教嗎?我自己看 youtube 不就會了?!」
當治療師久了,常常會聽到這些對話。
這其實是你的期待錯誤,錯把「復健」當「復能」,或是錯把「復能」當「復健」。
醫院復健、居家復能
在台灣,中風後有「復健」與「復能」兩種選擇。
如果你同時經歷過兩者,你會發現「醫院復健」與「居家復能」根本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在醫院都在練起立蹲下、推箱子或是爬竿子,而居家都是在教你怎麼穿衣服、上廁所或是去公園散步。
為什麼同樣是中風後的訓練,兩種方式卻是南轅北轍呢?
其實「復健」與「復能」其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一種是「由下而上」,另一種是「由上而下」。
復健的目的有三個層次:恢復動作、恢復功能以及恢復職能
- 第一層「恢復動作」:
是你想做到原本做不到的動作,像是手指再開一點、手肘再高一點、步伐再快一點。 - 第二層「恢復功能」:
是你想去做原本做不到的事情,例如自己拿湯匙吃飯、自己穿脫衣服、自己打電動。 - 第三層「恢復職能」:
是你在找回自己存在的意義,例如因為你是媽媽,所以想準備三餐給孩子吃;因為你是工程師,所以想用電腦寫程式;因為你是登山愛好者,所以想去挑戰爬百岳。
「由下而上」的思維,是從「第一層」開始,來決定你要練什麼。
「由上而下」的思維,是從「第三層」開始,來分析你要學什麼。
醫院復健:注重基礎訓練的「由下而上」思維
「由下而上」的思維認為,不管你自己想做什麼,都必須先有「基本能力」
因此特別注重肌力、耐力、關節活動度、走路與平衡等等基本訓練。
在醫院復健就像是讀小學,所有人都要讀國語、數學、自然與社會等等基礎學科。
因為不管你將來要做什麼工作,都必須具備基本的常識,
只要你的基礎能力打好,將來才有競爭力,去爭取你的理想生活。
醫院復健的思維會特別關注你的「不能」
手打不開?去練手打開、腳抬不高?去練腳抬高、坐得不穩?去練坐姿平衡、體力不夠?去練體力。
醫院復健的思維很容易判斷你有沒有進步
治療師會用握力器、量角器、計時、計次以及各種評估工具,用數字來告訴你進步了多少。
醫院復健的思維很適合在醫療單位中執行
因為所有人可以共用同一套工具、同一套器材、同一套標準,好規劃又好管理。
醫院復健的思維改善了你的基本能力,卻不一定能改善你的生活
就像英文滿分的孩子,不一定能在美國生活;渾身肌肉的壯漢,不一定能打得到棒球。
所以我們還需要另一套思維。
居家復能:直接面對生活的「由上而下」思維
「由上而下」的思維認為,練習必須圍繞著你的人生目標和生活價值。
首要找回你存在的意義──你是誰?你想做什麼?你覺得什麼重要?
因此特別注重你的願望、喜好和目標。
居家復能就像是在職場訓練,你只要專注在跟你的職務有關的項目就好,而且特別愛用各種工具,讓工作可以做的更快更好。
- 你是一個平面設計師,你只要專注在排版和配色就好,還會學修圖軟體來彌補自己的拍照技術不好;
- 你是一個計程車司機,你只要專注在駕駛技術就好,還會用 GPS 導航來避免迷路;
- 你是一個建築工人,你只要專注在土木與建造技能就好,還會用起重機和電鑽來省時省力;
- 你是一名廚師,你只要學會烹飪與調味就好,還會用氣炸鍋和洗碗機,來分擔繁雜的工作。
居家復能的思維會特別關注你的「能」
你現在有什麼能力就盡量發揮,不夠的?那就換套作法,
找個輔具或是調整一下環境,同樣可以做到。
居家復能的思維,有沒有進步是看你開不開心
有些人只要可以附近爬山就很滿足,有些人卻是想要挑戰百岳才甘願;
成功唯一的標準只有你的「自我感覺良好」。
居家復能的思維很適合在生活中實行
因為只有在你生活的地方,做到你想做的事才有意義。
否則在醫院練了一堆杯子,回去卻不會喝水,是在幹嘛呢?
居家復能的思維直接讓你做到最重要的事,卻不一定能增進你的基礎能力
就像我在 2022 年到法國發表研究,只把我的英文講稿背得滾瓜爛熟,上台獲得滿場掌聲,
但後來外國人來找我聊天,我還是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
當你越清楚自己的未來,越會偏向居家復能模式
就像國小國中的孩子,還沒確定未來的人生方向,
統一學習基本學科,是最有效率的教育。
高中高職後,孩子越來越知道自己愛什麼?想要成為什麼?
於是開始分科分系,只學「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
在中風初期,還懵懵懂懂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是走醫院的復健模式,
當身體慢慢恢復,你開始重新建立自己的「第二人生」,就該逐漸走向居家復能模式。
我高中的時候,班上有一個非常要好的女同學,她在某次數學補考的時候缺席了,
我非常緊張趕快打電話給她,
結果她卻蠻不在乎的說:「我要去讀美術班呀,數學對我根本不重要,我不想浪費時間學。」
越早決定人生方向的孩子,越會用「由上而下」的思維來面對自己的人生。
就像是急著回到職場的風友,哪有時間慢慢復健?
直接幫你改裝機車、給你垂足板和動態矯具,可以讓你趕快開始賺錢才是最重要的。
復能模式最棒的,就是不用再去練那些「你根本不想練」、「你覺得沒意義」的事,
就算全世界都以為那些是重要的。
「醫院復健」打好基礎,「居家復能」好好生活
戴資穎是羽球冠軍,莊智淵是桌球教父,他們平常的練習,多是針對自己領域的運動技巧。
但不管是哪個領域的運動員,都會花時間泡在健身房,舉舉啞鈴、跑跑跑步機。
基礎能力越好,他們專精的運動技術也會表現得更好。
「醫院復健」與「居家復能」兩種思維,並不是衝突,而是互補。
我們永遠不該捨棄其中一者,只是在不同階段調整比重而已。
平常大多時候,你會用「復能」的思維模式,讓自己好好生活;
也該每個禮拜撥出幾個小時,進入「復健」模式,
到醫院、健身房或是公園刻意練習,提昇自己的基礎能力。
小結
不要再抱怨為什麼醫院都在做同樣的活動,基礎訓練就是這麼枯燥乏味;
不要再抱怨為什麼治療師到家裡都不練患側,現實生活就是怎麼做最輕鬆就怎麼做。
思維不同、目標不同,訓練的方法就會截然不同。
常見問答
問:什麼是復健?
復健是指在醫院進行的、注重基礎訓練的復健模式。
它採用「由下而上」的思維,先恢復基本動作能力,再逐步達到功能性和職能性訓練的目的。
問:什麼是復能?
復能是指在居家進行的、直接面對生活需求的訓練模式。
它採用「由上而下」的思維,根據個人生活目標和需求設計訓練內容,使生活品質儘快提升。
問:復健和復能有什麼不同?
復健注重基礎能力訓練,復能注重生活功能訓練。復健採取「由下而上」思維,復能採取「由上而下」思維。兩者在訓練場域、訓練內容和評估標準上都有差異。
問:應該選擇復健還是復能?
可以根據個人復健階段、生活目標和實際需求,適當選擇和調整兩種訓練模式的比重。
一般初期以復健為主,中後期可以加強復能訓練。
問:如何在復健和復能之間取得平衡?
平時以復能為主專注生活目標,也要定期進行復健,提高基礎能力。
隨著復健進程,可以逐步增加復能的比重,使生活品質持續提升。
📊瀏覽人次: 430 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