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復健】中風患者一定要知道!10 個神經可塑性訓練原則,這樣復健才會更成功

最後更新日期:2024年01月30日

💬 中風後,你是否覺得自己的身體和大腦已經無法恢復?

其實,你還有機會重拾失去的能力,只要你掌握了神經可塑性的十個原則。

神經可塑性是指大腦能根據經驗改變結構和功能的能力,它是中風復健的關鍵。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簡要介紹神經可塑性的十個原則,並討論它們對中風復健訓練的重要性和啟發。

希望這些觀點可以幫助你提高復健效果,讓你的生活更美好。

什麼是神經可塑性?

近年神經科學研究顯示,大腦天生就具有強大的重組能力,會因應不同經驗改變結構與功能,這個特性就稱之為「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神經可塑性是上天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大腦經過大量練習後可以被重新塑造,讓你學習這世界的一切事物。

也正因如此,中風後只要經過適當的復健,就有機會讓你的功能重新復原。

神經可塑性
從電子顯微鏡下我們可以看到,大腦神經努力連結的樣子,資料來源:FINDING THAT CONNECTION

中風的復健訓練正是運用神經可塑性機制,透過訓練驅動大腦再學習喪失的功能。

瞭解神經可塑性的特性,你可以更有效地設計你的中風復健計畫,提供適當的經驗刺激,幫助大腦重組、增強你的生活功能。


原則一、多使用 ─ 中風後的身體,不去使用就會失去(Use it or Lose it)

中風後務必經常使用患側,保持大腦保持和患側的連結,避免「不用就會失去」。

「Use it or Lose it 」是一個英文的成語,意思是「不用就會失去」。它用來形容中風後的身體狀況,如果不去使用受損的手或腳,控制它們的大腦區域就會慢慢退化,最終失去原本的功能。

阿宏中風後,右手完全無法動彈。但家人只要幫他穿衣吃飯,日常生活他都可以依靠左手完成,所以都不讓他動右手,怕他勉強會傷到自己。半年後,阿宏右手已經完全退化,就算後來想動也動不了了。

這就是「不用就會失去」的後果。

影響中風復健成效最大的因素是什麼?不是你損傷的程度或是部位,而是你「有沒有使用患側」。

因為大腦就像肌肉一樣,必須經常鍛鍊才能保持功能,不去使用就會逐漸萎縮。

俗話說「用進廢退」,

中風後如果你不去練習使用受損的手或腳,控制它們的大腦區域就會慢慢退化,最終失去原本的功能。

更嚴重的,是你的大腦會忘記這隻手或腳的存在,就算原本還殘存 10 % 的能力,也會逐漸歸零。

腦部功能需要被經常使用,相關的神經連結才會被強化。如果久不使用,那些連結就會被其他更活躍的連結取代,功能就會逐漸消失。

中風復健不是等到功能訓練好了才開始用,而是一開始就要主動使用與刻意訓練,就算患側的動作還不標準,也要習慣在生活中應用他。

這樣才能讓相關的腦區保持活耀,避免功能喪失。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開始,你要開始才能很厲害」。持之以恒地使用患側,是中風復健成功的首要前提。

man in brown jacket and black pants riding black and red motorcycle
不論是大腦還是肌肉,不去使用就會逐漸失去

原則二、 求進步 ─ 中風復健是為了提升功能,使用它並改善它(Use it and Improve it)

中風復健不只是重複動作,更要透過學習策略不斷強化你的功能。

積極地使用患側,不只是為了避免退化,更重要的是要讓患側的功能越來越強大。

要讓功能更強大,就不應只是單調重複固定的動作,而是要有助於進步的復健,

以走路訓練為例,有助於進步的復健應該是這樣子的

  • 第一步:先在有扶手的走道練習,逐步養成正確步態
  • 第二步:然後在地上放各種障礙物,訓練應變能力
  • 第三步:再到不平坦的草地上練習,學會保持平衡
  • 第四步:最後去實際生活環境中練習應用

這樣的循序漸進訓練也可以讓大腦學會全面控制下肢和平衡,走路功能才能真正恢復。

相反地,若只是每天在同一平坦道路上來回固定走 10 公尺,對於步態改善幫助是非常有限的,只能算是訓練體能罷了。

簡單重複訓練不容易激發神經可塑性進步,必須有新學習才能誘發功能提升。

所以中風復健不能只重覆舊動作,而要以新經驗推動大腦進步,功能才能更上一層樓。

person wearing black work boots
中風復健不能只重覆舊動作,而要以新經驗推動大腦進步,功能才能更上一層樓。

原則三、要明確 ─ 中風復健的目標必須很明確(Specificity)

中風復健訓練必須針對明確具體的功能目標進行。

中風後如果你只訓練走路,寫字的能力會自動進步嗎?答案是不會的。

這是因為大腦不同的部位掌管著不同的功能,我們訓練什麼功能,就只會進步什麼功能。

中風後訓練走路,會強化大腦相關運動控制區。但這不會自動延伸增強手部動作控制,因為那是另一個腦區。

即使同樣是語言,學習中文的聽說讀寫,不會直接使英文的聽說讀寫進步。

同樣是使用喉嚨,吞嚥練習不會自動類化到發聲。

因此,你必須非常具體明確知道自己最想進步的功能目標:

  • 你想拿起筷子吃飯?
  • 你想自行如廁?
  • 你想要上下樓梯?
  • 你想要騎自行車?
  • 你想要穿衣、灌洗等自我照顧的能力?

只有明確目標,針對每一具體功能進行訓練,才能獲得最佳復健效果。

如果沒有明確目標,追隨別人練什麼就練什麼,每天練得都不一樣,各項功能的進步都會非常有限。

red and yellow hand tool
中風復健要有明確具體的目標

原則四、多重複 ─ 中風復健必須一再重複(Repetition matters)

中風復健需要大量重複訓練,才不會一再忘記。

想像一下,你剛學會游泳,第一次練習非常辛苦。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你逐漸掌握一些游泳的技巧。

但是,如果你之後一個月都不再練習,這些技巧就會逐漸喪失。

你又回到剛開始學習的階段,需要重新開始練習。

這道理同樣適用於中風復健訓練。

你學會新的動作和技能後,必須經過大量練習來鞏固,才能形成長期記憶。

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所提出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你是非常容易忘記正在學習的新技能的:

  • 20 分鐘後,你會忘掉 42%
  • 1 個小時後,你會忘掉 56%
  • 1 天後,你會忘掉 74%
  • 1 周後,你會忘掉 77%
  • 1 個月後,你會忘掉 79%

因此中風復健需要堅持每天規律訓練,盡可能地避免新技能流失,即使只練習了 10 分鐘,也比完全不練習得好。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原則五、高強度 ─ 中風復健訓練必須要求強度(Intensity matters)

中風復健訓練強度在於「訓練密度」,單位時間內的訓練量。

中風復健訓練,時間長短不能代表強度,舉例來說,在治療室待一小時:

  • 有人邊聊天只練習 10 次
  • 有人卻全心全意練習了 50 次

他們訓練強度就會差了 5 倍!自然訓練成效也會完全不同。

那麼評估強度的正確方法是什麼呢?就是「訓練密度」,意思是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訓練量,例如:

  • 一小時做 50 個仰臥起坐,訓練密度是 50 次/小時
  • 一小時跑 2 公里,訓練密度是 2 公里/小時
  • 一小時練球 100 個,訓練密度是 100 個/小時

密度愈高,表示在同時間訓練量愈多,強度就越高。

強度越高,才能給大腦更多刺激,誘發神經可塑性發生,讓你的功能產生質的變化。

中風復健必須注重訓練密度,在一定的時間內練習更多次,進步速度才會真正提高。

a man and a woman standing next to each other holding dumbs
中風復健必須注重訓練密度,在時間內練習更多次。

原則六、顧時機 ─ 中風復健訓練的時機很重要(Time matters)

職能治療師和醫師都常提到「中風黃金期」或是「中風快速復原期」,

這是因為中風後的神經功能恢復,在發生後的 3 到 6 個月進展最為迅速。

因此,醫療團隊通常會建議中風病患儘早開始接受復健治療。

只要病患的生命體徵穩定,復健團隊就會在 24 小時內開始介入。

從最基本的翻身、坐穩、下床立位練習,到逐步訓練肌力、耐力、走路和日常生活能力等,都會根據病患狀況個別調整。

但其實,這個時期的快速進步,和我們的努力程度關係不大。

即使不做任何治療,病患的進步也可能比之後的 5 年或 10 年更為顯著。

woman on bed holding plastic cup
醫療團隊通常會建議中風病患儘早開始接受復健治療

原則七、有意義 ─ 中風復健活動必須有意義(Salience matters)

中風復健活動必須具有明確意義,說服大腦積極參與。

你只會專心在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上,中風復健訓練也不例外。

你必須發掘每項訓練對自己有明確意義和目的,才能專注投入並促進進步。

大腦有專門的系統,可以判斷眼前的事情對自己是否重要。

如果大腦認定這項訓練重要,就會全力調動資源參與進行。這樣神經可塑性才能被強烈激發,加速相關神經連結的改變。

反之,如果你心不在焉,認為訓練沒有意義,大腦也不會視此為優先的學習項目。

這時神經可塑性就不會被有效誘發,訓練效果自然受限。

舉個例子,洗澡對很多中風患者來說是一大挑戰。

如果你覺得洗澡是保持尊嚴和衛生的重要活動,你就會非常積極地進行相關訓練。

反之,如果你認為不需要練習自己洗澡,只要依賴家屬或看護就好,那就不會認真訓練,進步自然非常緩慢。

你重視什麼,大腦就會跟著重視什麼。

當你找到自己復健的意義,大腦也會全力以赴。

這對許多人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你可能一輩子都被生活與工作推著走,

很少去思考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或是要追求什麼夢想。


man holding girl heading towards sea
找到自己復健的意義,說服大腦積極參與。

原則八、顧年紀 ─ 中風復健訓練要考慮年齡(Age matters)

年長者中風須調整復健策略,而非一昧地執著身體功能必須完全恢復。

神經可塑性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

年輕中風患者進步通常較快,而老年患者則相對緩慢

這是因為老化會使大腦產生一定的退化,限制了我們學習新技術的能力。

這並不代表老年腦完全沒有可塑性,只是需要更多訓練才能取得理想進步。

但老年人中風會比年輕人更注重使用輔具或代償策略,追求生活品質的提升。

而不是一昧地堅持追求身體功能必須完全恢復。

woman holding film camera
長者復健應追求生活品質的提升,而執著於身體功能恢復

原則九、要類化 ─ 中風復健訓練會觸類旁通,產生轉移效應(Transference)

透過轉移訓練的技巧,中風復健可產生技能間的觸類旁通效應

我前面說過「大腦不同的部位掌管著不同的功能,我們訓練什麼功能,就只會進步什麼功能。

但大腦不同的腦區也是會互相合作的,你所學習到的動作技能,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帶動其他相關的技能一起進步。

例如練琴的人學習鋼琴,手指的靈活度提高,也能幫助他們後來學習吉他的指法,這是手指運動技能的觸類旁通;

而練舞的人體能增強,也能增進後來學游泳的體能表現,這是運動技巧的觸類旁通。

在侷限誘發療法的治療理念中,便非常強調這種觸類旁通的「轉移訓練」,

例如你在治療室中都是練習手拿方塊,必須再透過一步一步的轉移訓練,才能類化到你日常生活中真正在拿的杯子、蘋果、手機或是餐具。

相對的,機器輔助訓練因為都是透過各種電動遊戲復健,而不是練習真正的日常生活技能。

因此儘管你的肌力或是靈活度會進步,卻很難轉移到日常生活當中。

就像在賽車電玩中拿到冠軍,不代表你真的會開車一樣。

現代的觀念強調,使用了機械輔助訓練,必須再搭配日常生活的轉移訓練,才能讓你真正學會技能。

person holding sticks in grayscale photography
透過轉移訓練的技巧,中風復健可產生技能間的觸類旁通效應

原則十、怕惡習 ─ 中風訓練若成壞習慣,反而是一種干擾(Interference)

中風復健過程需留意神經可塑性的潛在負面影響,尤其是過度使用健側。

到目前為止,我們提到了許多神經可塑性的好處,其實它也有潛在的負面效應。

大腦本身並不會分辨好壞,而是像個孩子一般,你教給他什麼,他就吸收什麼。

中風後過度依賴健側,會強化相應神經連結,進而干擾患側功能恢復。

又如反覆練習錯誤步態,形成壞習慣,你就難以再重新學習正確步態。

干擾效應也發生在一般人學習語言的時候,

學習英語對話時,我們母語的發音模式與思考邏輯會自然影響英文的表現,讓我們講出各種台式英文。

最熟悉的母語,反而對學習外語是一種強大的干擾。

在川平法的治療理念中,特別強調如果要學習不同的動作,兩者必須間隔五分鐘以上的時間,

避免剛學到的新技能還沒固化,就被下一個技巧干擾而消失了。

神經可塑性不分好壞只傾向強化,我們必須留意它潛在的干擾效應。

你應該要平衡使用健側與患側,避免過度依代償策略。

訓練過程中也要及時糾正,不要養成錯誤動作模式。

也要考慮不同訓練必須間隔至少五分鐘,讓技巧有時間在大腦中固化。

這樣才能避免神經可塑性產生負面影響,優化復健效果。

person looking at watch
不同訓練必須間隔至少五分鐘,讓技巧有時間在大腦中固化,避免干擾

將神經可塑性的十個原則應用在復健之中

過去科學家認為基因決定一切,你的腿長和眼睛顏色無法改變,那是遺傳決定的。但大腦不是。

大腦像是父母生給你一張藍圖或是手牌,要怎麼使用則取決於自己,

你是自己大腦的設計師,而神經可塑性的十個原則,能夠幫助你把大腦設計成你要的樣子。

最後我用中風後的走路訓練為例,讓大家能更了解如何把十個原則應用在你自己復健之中。

原則方法
1. 多使用你可以:走路時將身體重心平均放在健側腳以及患側腳。
不應該:走路時都是靠健側腳在支撐重量,速度一腳快、一腳慢
2. 求進步你可以:走路練習時加入不同障礙物和情境,訓練應變能力。
不應該:每次只走固定的路線、練習固定的距離、固定的步態
3. 要明確你可以:訓練初期,走路訓練明確聚焦改善大腿的控制,先利用垂足板固定腳踝,減少學習負擔
不應該:訓練初期就想要同時訓練大腿、膝蓋和腳踝,讓大腦忙不過來
4. 多重複 你可以:每天練習走路,鞏固技能,只走 10 分鐘也好。
不應該:只在治療室才起來走一小段路,回家都躺在床上不練習
5. 高強度你可以:注意自己在一個小時內走得距離是否有越來越長
不應該:練習時間很久,休息時間卻比真正訓練的時間還長。
6. 顧時機你可以:盡早開始走路,沒力量也可以先從抬屁股或是蹲站開始練習
不應該:整天躺在床上,等著中風會自己好
7. 有意義你可以:想到自己是為了可以去菜市場買菜而練習走路
不應該:覺得能不能自己走路不重要,坐輪椅給看護推就好
8. 顧年紀你可以:樂意使用拐杖和垂足板,認為能夠真的走出去比較重要
不應該:年紀大了,卻還是執著走路要走得遠、走得好,訓練不好就不
9. 要類化你可以:練習把治療師教的技巧用在爬樓梯、走斜坡和過馬路上
不應該:只在治療室跑跑步機,卻沒有去人行道和馬路上練習
10.怕惡習你可以:注意走路的不良姿勢,盡可能的改善,發現控制不好了就休息後再繼續走
不應該:不理會走路的不良姿勢,盲目地一直往前走

哪些你已經做到了?哪些又是可以再加強的呢?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及心得,也許能幫助到其他人避開相同的錯誤,走向更好的復健之路。

參考資料


Written By Human Not By AI Badge White@2x
📊瀏覽人次: [jp_post_view]

歡迎留下你的回饋與疑問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