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Pic 58

職能治療的 4 種思維層級〡想一想你是哪個層級的職能治療師?

最後更新日期:2025年04月01日

1 職能治療的 4 種思維層級

當一位中風患者告訴你:「我希望自己洗澡,不想再麻煩家人了。

​你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

  1. ​你會想他是不是手腳無力關節太緊站不穩?需要來點肌力訓練、拉筋或平衡練習。
  2. 你會想些生活化的訓練方式,像是擠海綿練手部力氣、擦桌子練肩膀活動度,這樣比較有趣也更實用。
  3. 你會帶他到浴室實際測試,是洗頭髮時手舉不起來?還是轉不了水龍頭?浴室有沒有防滑?會不會太容易累?也許改用不同方法,或是靠輔具來幫忙
  4. 你會思考「不想麻煩家人」,背後的意義是什麼?是想保有自己的尊嚴,覺得自己成了家人的負擔?和患者談談對自己角色的期待,能不能幫他找回自主性和家庭生活的平衡。

​這四個層級,反映了你在治療時的思考深度。

Image

2 第一層:你看到的是「身體」

​你專注於病人的肌力、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協調能力等基礎身體功能,

​你相信,當身體功能提升了,病人就能做更多事。

​做法非常直覺:「哪裡不行,訓練哪裡」,

​容易量化、完全符合醫學模式,

​但,如果他的身體功能無法恢復,你還有其他方法嗎?

​在你眼中的病人像是一個「零件待修復的機器」。

​治療目標是「把這個零件修好」,讓它恢復原有的功能。

​你沒看到的,是病人真正想完成的日常活動,以及他內心的挫折與角色的喪失。

​在這個層級,醫師、病人與家屬都能理解你在做什麼,

​你可能反而搞不清楚,覺得自己和物理治療並沒有太大區別。

Unnamed

3 ​第二層:你看到的是「活動」

​上一層做法太不「職能治療」了?來換個方式。

​你讓中風病人推箱子、爬竿子、疊杯子;孩子去畫畫、剪紙和玩球池。

​這些活動讓治療變得有趣,患者也更投入,

​你不是讓他們「被治療」,而是「主動參與治療」。

​是醫院職能治療最常見的模式。

​在你的眼中,病人是個「參與治療活動的學員」,

​你的目標是「設計有趣的活動,讓病人更投入,提升訓練效果」。

​但你沒有看到「他在真實生活中的需求和困難」。

  • ​病人今天很厲害,推了 20 分鐘箱子,進步很多!
    • → 但他回家還是不會自己拿菜刀切菜。
  • ​孩子很專心,畫畫的時候能坐著 10 分鐘不動!
    • ​→ 但他回到學校,還是坐不住、無法完成課堂作業。
  • ​手指變靈活了,能疊 10 層杯子!
    • ​→ 但他回家,還是轉不開牙膏、解不開鈕釦。

​你創造了一個「職能」,叫做「來醫院做職能」,

​你教會你的患者「做活動」,卻沒教會他們怎麼「過生活」。

Unnamed

4 ​第三層:你看的是「生活」

​你決定直接解決病人在真實生活中的困難。

​帶病人到浴室,讓他試著自己洗澡,並觀察他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是舉不起手來洗頭?還是轉不動水龍頭?浴室地板會不會滑?洗到一半會不會太累?

​思考著是需要訓練?家人協助?善用輔具?或是調整環境?

​你看到了患者每一個「生活上的困難」,

​並且非常務實地去處理,讓他能夠安全地在家裡洗澡、吃飯和行走。

​你沒看到的,是他內心深層的「角色認同與需求」。

  • ​病人能自己洗澡了,但其他仍要家人協助,依然認為自己是「需要被照顧的人」。
  • 他能獨立吃飯了,但更想做菜給家人吃,因為這是他生病前在做的事。
  • 他能從臥房走到浴室了,但還是不想去市場走走,不願讓鄰居看到狼狽的樣子。

​他能完成越來越多事了,但他的角色卻還沒回來。

Image

5 ​第四層:你看的是「角色」

​當患者對你說:「我希望自己洗澡,不想再麻煩家人了。」

​你意識到關鍵不是「自己洗澡」而是「不想再麻煩家人了」。

  • ​你會用 MOHO 模型,了解病人的價值觀、興趣、動機、角色與環境支持,
  • 你會啟動「動機晤談」,引導他自己慢慢察覺:「其實我想要的是尊嚴、是家人認同。
  • 你會經由「家庭會議與角色協商」,讓病人表達自己對「不想麻煩家人」的焦慮和需求;家人也表達「怕他受傷」的擔心。
  • 你會透過「角色重塑」,找出患者覺得最重要或最享受的生活角色,讓他看到自己仍有價值,提升對獨立生活與自我管理的意願與自信。

​在你的眼中,病人是「一個完整的人,有自己的歷史、情感、渴望與角色」,

​你做的不只是動作訓練,

​更是幫他重塑內在的角色認同與生命故事,

​因為你知道,真正重要的不是「如何自己洗澡」,

​而是幫助患者看見「我是誰」,重新擁有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Unnamed

6 ​每提升一層,你的專業就會有「質」的飛越

​第一層圍繞在「身體結構與功能

  • 解剖學:清楚身體各個部位的位置與結構。
  • 生理學:了解身體的功能運作與代償機制。
  • 治療技術:關節運動、肌力訓練和誘發技巧。
  • ​生物力學:動作控制與力學原理。

​第二層要懂得「活動設計與執行」

  • ​活動分析:能夠分析不同活動的動作要求、認知需求。
  • 創意與活動設計能力:能設計豐富、有趣的治療活動。
  • 互動技巧與引導技巧:讓病人積極參與、有動機、有投入感。
  • 任務導向的訓練方法:了解如何運用活動訓練患者的各項能力。

​第三層要了解「真實生活與環境」

  • 功能性評估:評估病人日常生活功能。
  • 環境調整:設計居家或社區環境改造方案。
  • 輔具選用與改裝:協助病人找到並使用合適的輔具。
  • 解決問題的能力:精確找出病人生活中的問題點,並提供具體解決方法。
  • 現場觀察與實務訓練技巧:實際帶病人到日常環境中練習,分析及即時調整方案。

​第四層要掌握「角色分析與重建」

  • ​同理心與引導技巧:深入病人的內心世界,理解他的角色衝突。
  • 心理社會技巧:傾聽、同理、支持與諮詢。
  • 家庭與社會溝通能力:引導患者家庭與社區支持系統,協助病人角色的重建。
  • 職能參與的應用:運用職能參與來提升病人角色認同。
  • 人本與全人治療觀點:能整合生理、心理、社會角色的整體視角。

​四個階層不是彼此對立或互相取代,

​但惟有當你站到更高的視角,才能在不同層級自由地穿梭。


7 你的思維在哪個層級呢?

  • ​第一層級的你,會因病人身體不能恢復而失落;
  • ​第二層級的你,會因病人無法回歸生活而迷茫;
  • ​第三層級的你,會因病人失去重要角色而挫折;
  • ​第四層級的你,才能真正體會到職能治療的價值

​Doing, Being, Becoming.

​幫助人們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樣子。

​最後,問問你自己:

​「你現在在哪一層級?你又想成為哪一種職能治療師呢?

加入社群呼籲

Written By Human Not By AI Badge White@2x
📊 瀏覽人次: 27 次瀏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