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Pic 54

家人突然中風怎麼辦?醫院、復健、長照一次搞懂!〡從急診到回家照顧全攻略

1 中風照顧有哪些選擇?

中風後的照顧主要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住院治療」:

當家人中風時,要馬上送到醫院急救,讓醫生把命救回來

第二階段是「住院復健」:

等到病人情況穩定,就可以開始復健。

可以選擇「一般復健」或是「 PAC 計畫(復健衝刺班)

第三階段是「門診復健」:

病人出院後,可以選擇去醫院或診所做「健保復健」,也可以去治療所做「自費復健」

如果病人不方便出門,還可以申請「居家復能」服務

中風照護三階段

2 住院治療(0~2 週):穩定病情,度過危險期

當家人發生中風,第一件事就是立刻送醫,讓醫療團隊進行急救。

在住院期間,醫生會使用藥物來減少中風帶來的傷害,並持續監測病人的狀況,預防併發症(如腦水腫、肺炎、血管阻塞等)。

這段期間,醫療團隊的首要目標是穩定病情,確保病人安全。

如果病況逐漸穩定,醫院的復健團隊(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可能會開始到病房進行初步的復健訓練,幫助病人避免關節僵硬,維持肌力。


3 住院治療期間家屬可以做什麼?

決定怎麼照顧

這時候患者的身體和心理都很脆弱,非常依賴旁人陪伴和照顧,但身為家人,你也要考慮自己的經濟能力和身心狀態,通常有 3 種方案:

自己照顧

如果你有時間和體力自己照顧家人,這是最省錢的選擇

但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因為照顧中風病人需要很大的耐心和體力,不要逞強把自己也累倒了

請全日或半日看護

如果家裡經濟許可的話,可以考慮請全天或半天的看護。

一定要找有照顧中風經驗的看護,因為他們除了會基本照顧外,也會督促病人做復健。

不過要記得觀察看護跟病人相處的情況,避免給病人太大壓力,反而影響復健的效果。

一天 24 小時的看護費用大約是 2400 到 4800 元,半天則是這個價格的一半,實際費用會依照照顧的難度來調整。

person holding black dslr camera

❸ 住院整合照顧

如果預算有限,可以選擇跟同病房的一起請看護

費用比較便宜,大約一天 $1050,至少降低6成

可以直接問護理站醫院有沒有這個服務,或是到衛福部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計畫查詢。


💬 中風家屬這樣說:

「建議先詢問護理站,他們通常會介紹專門照顧中風病人的有經驗看護。

如果你選擇住多人房,還有個好處是其他病床的家屬也能幫忙留意看護的表現。

萬一發現看護不適合,隨時可以請護理站協助更換

剛住院的時候,有個稱職的全天看護對家屬來說真的很重要。

這樣不只能減輕家人的照顧壓力,也讓大家有時間好好規劃之後要怎麼分工照顧病人。

不過我要特別提醒家屬:如果醫院允許家屬陪病,一定要找時間陪病人去做復健。這樣你才能真正體會到病人在不同階段遇到的困難,對照顧病人會更有幫助。」


多了解復健和照顧的方法

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多觀察、多發問

當醫生來查房時,不要害羞,把不懂的地方都問清楚。

要特別注意看護理人員是怎麼照顧病人的,像是怎麼幫病人翻身和灌食,盡量都要學起來

當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來幫病人做復健時,一定要在旁邊看。

因為他們每天來的時間不多,大部分時間都要靠家人幫病人做復健。

就算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做好,也要先學起來。比起完全不會,至少懂一點的人,遇到狀況時比較知道該怎麼辦

📣 這時候可能會有人來推銷一些療效不明的保健食品,不要因為太擔心病人就亂買,之後還有很多必要的醫療費用要付

woman in white scrub suit holding gray laptop computer


思考後續的復健安排

在住院的這段時間,要跟醫師、患者和其他家人討論之後要怎麼繼續復健和治療?

可以諮詢醫師是否適合轉復健病房做密集訓練,或是評估居家復健的可能性

問清楚每個照顧選擇的優缺點,以及可能的等待時間,讓後續的復健銜接能更順利。

考慮到家庭的經濟狀況和照顧資源,選擇最適合的復健方式。

a person in a hospital bed with an iv

4 住院復健(2 週~6 個月):積極訓練,重建功能

當病情穩定後,醫生可能會建議轉入復健病房,開始密集的復健訓練。這段期間的治療會包括:

  • 物理治療:訓練病人的站立、走路、平衡等基本活動能力。
  • 職能治療:加強手部功能訓練,讓病人重新學習日常生活技能(如吃飯、穿衣、使用餐具等)。
  • 語言治療:幫助有吞嚥或語言問題的病人,訓練說話與進食能力。

有些醫院提供 PAC(急性後期照護)復健,這是一種加強版的復健住院計畫,病人可以接受更密集的訓練,可以考慮申請。

如果選擇一般住院復健,因為每間醫院最多只能住 28 天,所以要提早安排下一間醫院,輪流住不同的醫院,換環境、換醫師、換治療師,一切都要重新適應。

如果選擇 PAC 計畫,好處是可以在同一家醫院住比較久,最多 3 個月

不過要注意的是,PAC 結束後就不能再住中風的健保病房了。

📌 想了解家人適不適合參加 PAC 計畫?歡迎看看這篇介紹:【中風照護】什麼是中風 PAC 計畫?和一般復健有什麼不同?〡一篇搞懂中風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

❓ 為什麼住院 28 天就要轉院?

以前健保規定,如果病人住院超過 30 天,就會被列為醫院的「不良紀錄」。所以醫院都會在住院 28 天時請病人轉院。

雖然這個規定現在已經取消了,但是為了讓更多需要的病人都能住院治療,大部分醫院還是會請病人住滿 28 天後轉到其他醫院。


住院復健期間家屬可以做什麼?

陪伴與支持

在這段期間,病人每天都需要有人在醫院照顧,依然要考慮是自己輪流或是請專業看護。

照顧者每天要陪著病人往返治療室和病房,有些還需要額外安排針灸或其他自費治療。

雖然生活單調,但這些陪伴對病人的恢復很重要。

很多中風病人會因為一時無法接受身體的改變,對復健感到沮喪或抗拒。

這時候家人的支持和鼓勵特別重要。

也可以讓病人認識其他正在復健的病友,互相打氣加油,提高復健的意願。

另外,要記得把治療師教的復健動作學起來。

如果病人體力可以的話,在病房也可以練習這些動作,加快恢復的速度。

Image

不一定要住滿 6 個月才回家

雖然住院復健家屬比較放心,有專業醫療團隊和固定的復健時間,

但其實醫院環境不如家裡健康和舒適,而且病人最後還是要回到家裡生活

通常是還在調整藥物、身上還有管路,或是家裡還沒做好無障礙設施,才需要住院復健。

如果沒有這些都不是問題,我都會建議早點回家改做門診復健,讓患者早點回到熟悉的生活環境


返家準備,長照申請

之後就要準備回家做門診復健了,重要的事情要先安排好。

最重要的是申請「身心障礙手冊」、「重大傷病卡」和「巴氏量表」,通常時間到了醫生會幫忙辦。

有了這些證件,你才能申請其他服務,像是申請看護、居家無障礙改造、輔具補助、搭復康巴士,還有讓照顧者休息的喘息服務

記得打 1966 長照專線問問細節,最好在住院時就開始處理這些事情,這樣回家後的照顧銜接會比較順利。


5 中風復健病房住院轉院流程與注意事項

如果選擇一般住院復健,就會面臨每 28 天就要轉院的問題。

每間醫院的規定都不太一樣,建議直接打電話給你想去的醫院的復健科或護理站問清楚

接下來大概分享一下轉院需要準備什麼、該注意什麼細節。

轉院排病床重點
轉院排病床重點

確認哪些醫院有中風復健病房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問目前住院的護理站,他們手上都會有其他醫院的名單可以參考。


提早安排病床

因為很多人都在等復健病床,建議提前兩個星期就開始預約,最好同時排 2~5 家。

醫院會幫你排隊等病床,等到床位時會打電話通知你。

如果醫院通知你有床位了,就馬上去辦理轉院,不用等到住滿 28 天。不然床位可能就會被其他病人搶走了。


確認病人需不需要親自去醫院

有的醫院會要求病人要親自去看診,所以要先打電話問清楚能不能只有家人去辦手續就好

就算醫院說病人不用去,有時候也會要求你拍一段病人復健的影片給醫生看。


了解醫院收多久的病人

醫院通常會優先收住「中風 6 個月內」的病人,部分醫院會收比較久的病人(6 個月到 1 年),

最好先打電話問問看,不然跑一趟白忙一場


申請轉院病摘

要轉院的話,需要先拿到病歷摘要(簡稱病摘),你可以直接去現在住院的護理站申請,並說明用途為轉院。

因為病摘上要主治醫師簽名,所以通常要等一天才能拿到喔!建議提早申請。


自費掛號預約轉院

因為病人還住在原本的醫院,所以只能掛自費門診,大約要花 300~400 元

如果確定不用帶病人去醫院,家屬只要帶著病歷摘要去掛號,然後跟醫生說想讓病人住院復健就可以了。


可先住自費病房,再轉健保病房

如果怕時間銜接不順,你可以跟目標醫院說願意住自費病房,同時請他們幫你排隊等健保病房

等到健保病房有空位了,通常可以直接搬過去住。


要選醫學中心還是地區醫院?

醫學中心雖然設備齊全,但因為病床太搶手,常常要等很久才排得到。

可以考慮地區醫院,不只床位比較好排,收費也比較便宜。


如果轉院時暫時沒病床怎麼辦?

如果沒辦法立即轉到新醫院,病人就需要先回家等待,直到醫院通知有床位空出來。

在家等待的這段期間,你可以帶病人到附近的復健診所繼續做復健,維持恢復的進度。

如果有申請長照服務的話,也可以請治療師到家裡來評估,看看家裡需要做哪些無障礙設施的改造

這樣等到下次住院前,就能把家裡環境都準備好了。


📌 轉院排病床重點整理

  1. 跟護理站要附近醫院名單
  2. 提前 2 週 聯繫目標醫院,確認收治標準與掛號方式
  3. 申請 病歷摘要(病摘),通常需 1 天 取得
  4. 患者或家屬到新醫院病摘掛號,向醫師說明希望安排住院復健
  5. 同時排 2~5 家醫院,確保有備案,避免無法轉院
  6. 接獲醫院通知後立刻辦理轉院,避免錯失病床
  7. 若健保病房排隊時間長,可先住自費病房,再轉健保病房
  8. 若短暫無病床,先返家等待,期間可先到附近診所復健

💬 病患家屬怎麼說?

中風後半年內一定要注意健保 28 天的住院限制。

我建議大家至少先找 5 家醫院,尤其是社區的地區醫院,因為這些醫院通常比較容易有空床。

如果真的很難找到病床,可以請地方民意代表幫忙,但千萬不要找黃牛,不僅浪費錢,還可能惹上麻煩。

想知道哪些醫院比較好排床位,其實醫院的資深看護最懂,因為他們常常接觸不同醫院的病人,知道哪間醫院的醫師比較好講話。

也可以跟病房裡其他病友的家屬聊聊,大家都是過來人,很願意分享。

一定要在住院期限到期前一週就開始打電話追蹤床位,不要拖到最後一刻才找。

有些醫院可以讓你先住自費病房 14 天,然後再轉成健保身份住 28 天。這樣算起來,你就可以在同一家醫院治療將近半年了!

如果你有保險可以理賠,我個人建議住自費病房,環境比較好,也不用擔心要一直換床位。

還有不用一定要住進復健科病房,如果病人有氣切或是有肺炎,可以先住進胸腔科;如果是腦部受傷,也可以住神經內外科,或是找找看有提供自費項目(像是高壓氧)的醫院,這些科別通常比較好找到床位。住進去後,再請主治醫師幫你會診復健科就可以了,一樣可以做復健。


6 門診復健(6 個月~1 年以上):回歸生活,持續進步

當病人恢復得差不多了,或是已經住滿六個月健保病房的上限,院方就會安排出院,之後就是住家裡搭配門診復健了。

雖然也可以選擇自費繼續住院,不過復健的目的是要回到正常生活,所以我建議能早點回家就早點回家。

門診復健的好處多多,不用一直被關在醫院,不用跟陌生人住在一起,患者心情和睡眠會比較好,整個人都能活得更自在。

這個階段有很多選擇,可以到 ❶ 醫院診所用健保復健、 ❷ 到職能/物理治療所做自費復健,或是 ❸ 申請長照服務,讓治療師到家裡做復能


診所健保復健:便宜方便,但次數有限

醫院或診所的健保復健是最多人選擇的方式,因為只要付掛號費和部分負擔,對荷包最友善

優點是醫院診所到處都有,選擇很多,而且如果病人有其他健康問題也能一起處理。


健保的復健方式與時間

復健的方式基本上跟住院時一樣,治療師要同時帶好幾個病人,很多時候只能自己用器材復健,每次療程大約半小時到一小時

不論是去大醫院還是小診所復健,內容都差不多,不過有些小診所病人比較少,反而能多練一點。

找離家近、方便停車的比較重要,不然每天跑很累。


健保的復健頻率與建議

健保規定每家醫院一週只能去 1-3 次,比住院期間少。

有些病人會選擇跑兩家醫院,像是一三五去 A 醫院、二四六去 B 醫院,但要注意同一天不能去兩家

但也不一定要這麼累,都沒休息很容易倦怠。


可能要申請復康巴士

如果病人坐輪椅,要提前一週預約復康巴士,低收入戶或重度殘障者比較容易訂到車,不然熱門時段較難搶。

預約前先上網查查看,每個縣市的預約方式都不一樣,約好一定要準時到,不要常常取消,會影響到後面人的接送時間。

如果搭不到復康巴士,還可以撥打 1966 申請長照專車,或是坐無障礙計程車(部分縣市老人有補助)


自費治療所復健:一對一訓練,但貴

健保門診因為一個治療師要同時照顧很多病人,每天可能都練一樣的東西,也沒麼進步,

有些人想要復健效果更好就會選擇一對一的治療所

因為有專人指導,患者通常會比在健保門診更認真練習,恢復得也比較快。

而且可以自己挑選適合的治療師,不像健保復健只能接受醫院安排,想換還不能換。

不過缺點是比較貴,在北部一小時要 2000-3000 元,南部便宜一點大概 1500-2000 元。

治療所沒有醫院那麼多,如果你家附近沒有就要跑比較遠,也不像醫院什麼科別都有,如果需要練習動作和說話,就要分別去找職能治療所和語言治療所。


自費的復健方式與時間

一對一的好處是訓練都是針對你的需要的,治療師甚至會教你怎麼開車、去超市買東西,這在醫院復健就學不到

復健時間也更有彈性,只要談好,要做多久都可以。

不過通常一次 1-2 小時就差不多,練太久患者會開始精神渙散、體力不支。


自費的復健頻率與建議

因為自費比較貴,每個人能負擔的程度不同,去的頻率要看個人的預算。

自費的治療師多會教患者在家怎麼練習,把復健用在生活上。

所以可以每個禮拜去 1-2 次就好,其他時間在家好好練習學到的技巧,下次上課再跟治療師討論你在家訓練的狀況。

自費就是在學「自己復健」的方法,學得越多,就越早可以脫離治療師,你就越划算。


也要考慮交通問題

跟健保復健一樣,都要考慮接送問題。

看要自己開車、約康復巴士、長照專車還是搭計程車。


長照居家復能: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居家復能」是長照服務的一種,只要 65 歲以上或有身心障礙手冊就能申請,治療師會到家裡來幫忙訓練。

跟醫院復健不太一樣的是,居家復能不是在練力量、拉筋或是推箱子,而是教你怎麼自己照顧自己,像是自己穿衣服、煮飯、洗澡和刷牙等等,很多時候甚至不會練患側,而是練習怎麼用好手做事。

舉例來說,如果患者不會自己洗澡,治療師可能會建議浴室要準備好扶手、防滑墊和洗澡椅,教他怎麼從輪椅移動到浴椅,怎麼用好手拿長柄刷洗澡。

這些練完之後雖然患手還是不會動,但是患者就學會怎麼自己洗澡了。

申請的時候要先跟個管師說清楚想學什麼,治療師每週會來一次,最多教你 12 次,大約 3-6 個月內完成,

如果想學別的,之後還可以再申請。

有去門診復健也可以同時申請居家復能服務,兩者不衝突,反而是互補,想了解更多,你可以看看我寫的這篇:中風復健 VS 居家復能 – 為什麼醫院練的跟居家不一樣?

📌 如果想申請「居家復能」,只要打 1966 就可以了。長照的官方網站也有很完整的說明,可以上去看看。


7 影片說明:「復健」和「復能」哪裡不一樣?


💬 患者家屬怎麼說?

「醫院復健和居家復能各有不同的特色。

醫院復健主要幫助病人在短時間內重新學會基本動作,例如坐起來、站立和轉身。

居家復能則是由治療師到家裡來,根據家中環境來設計訓練,讓病人能重新適應自己的生活空間。

因為生活環境對我們的日常活動影響很大,所以居家復能會教很多實用的生活技能,像是在家走動、洗澡、換衣服、做簡單家事,甚至練習外出活動,比如過馬路、買東西和搭大眾運輸。

我們家申請了居家復健服務。

媽媽遇到兩位很好的治療師,一位是從治療所來的慈濟畢業生,跟媽媽有共同話題可以聊;另一位是我們之前在醫院認識的職能治療師。

我特別喜歡居家復健的方式,因為不需要用到復健器材,而是直接在生活中練習。

治療師會帶著媽媽練習上下樓梯、到頂樓照顧花草、散步到全聯買東西或是去小碧潭捷運站,讓復健自然融入日常生活。

遇到下雨天或媽媽不想走路時,治療師還會陪她念經、分享心靈小語和慈濟的故事。

這樣的復健方式不只能鍛鍊身體,還能照顧到心靈,同時訓練專注力,真的非常實用又有意義!


8 門診復健比較表

項目健保復健自費復健居家復能
費用每次掛號費約 150-200元每小時 2000-3000元(北部)或 1500-2000元(南部)長照資源,符合資格者可申請
每次時間30 分鐘 ~ 1 小時可自由安排,通常為 1~2 小時可自由安排,通常為 1~2 小時
訓練人數一對多一對一一對一
訓練方式器材訓練為主,方式固定針對你的需要訓練,可與治療師討論調整生活自理能力訓練,依你的生活需求規劃
訓練地點醫院或診所復健部職能、物理、語言治療所自己家裡
訓練頻率每週 2-3 次依個人預算,建議每週 1-2 次每項每週 1 次,共 12 次
申請方式直接到復健科看診直接與治療所預約,可能需要醫師轉介撥打 1966 申請長照服務
交通接送需自行安排需自行安排不需要,治療師到府服務
主要優點費用較低效果較好在家練習生活技能,實用性高
主要缺點訓練方式固定,進步較慢費用較高服務次數有限

9 復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

這些就是台灣最常見的幾種復健方式。

就像每個人愛吃的食物不同,復健也沒有一定要怎麼做,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最好的復健就是能讓患者持續下去的那一種。

我的建議是,每種方式都試試看,親自體驗後,才知道哪種最適合自己。

但別忘了,復健不該佔滿所有時間,適時留點空間,讓患者做自己喜歡的事、和朋友聊聊天。

因為復健的目標,是讓生活變得更好,而不是讓生活只剩下復健。


💬 中風患者怎麼說

「在醫院復健的時候,每次去都做一樣的事情,推推箱子、玩玩滑車、堆堆積木。雖然有乖乖去做,但好幾年過去了,手腳還是不太能動。

後來朋友介紹我去試試看自費的一對一復健,才發現真的差很多!

治療師幫我一個關節一個關節地調整,像是練習抬手,就從躺著開始練,再慢慢試側躺、綁沙包,到後來可以坐著練,甚至練習打太極拳。

現在終於可以自己把手抬到桌子上了!連醫院的治療師都嚇到我怎麼進步這麼多,

所以我真的建議大家可以去試試看自費的一對一復健。就算不能常常去,至少可以學到正確的方法,回家也知道怎麼練習才有效。


Written By Human Not By AI Badge White@2x
📊瀏覽人次: 77 次瀏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