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Pic 53

【中風照護】什麼是中風 PAC 計畫?和一般復健有什麼不同?〡一篇搞懂中風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

最後更新日期:2025年02月05日

💡 中風後的住院復健主要有兩種選擇:一般住院復健加強版的 PAC 計畫(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

這兩種都可以用健保,但在復健的安排方式、住院費用,還有可以住多久這些部分都不太一樣,很多病人和家屬都會不知道該選哪一種比較好。

這篇文章會詳細介紹「中風 PAC 計畫」是什麼?幫助您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1 中風後的 PAC 計畫是什麼?

中風後的 PAC 計畫(Post-Acute Care)就是一個加強版的復健計畫,中文叫做「急性後期整合照護」,這就像是一個復健的「衝刺班」。

中風後的 3~6 個月是恢復功能的黃金期,在這段時間做密集的復健訓練,效果特別明顯,能幫助患者恢復得更好更快。

因此,健保署和各大醫院特別開辦了這個「衝刺班」,希望能幫助更多中風患者能幫助更多人重拾生活自理能力,重新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2 為什麼需要 PAC 計畫?

一般住院復健強度不夠

一般住院復健強度比較輕,每週只能做 2-3 次,每次練 30-60 分鐘。這樣的練習量其實不太夠,可能會讓病人錯過最佳的恢復機會。

但 PAC 計畫就不一樣了!它提供的是高強度訓練,每天做 2-5 次復健,每次也是 30-60 分鐘,這樣密集的訓練會讓病人在黃金恢復期達到最好的效果!

不用一直轉院,復健不中斷

一般的住院復健每 28 天就要換一家醫院,不只麻煩,還可能要等床位,讓復健課程中斷,不同醫院的治療方向不一致,還會影響復健的連貫性和效果。

但 PAC 計畫讓你可以在同一家醫院最多連續住 12 週,不用轉來轉去,復健課程可以持續進行,效果更好。

提升復原成效

根據研究顯示選擇參加 PAC 計畫的病人恢復比較好,也更有機會回家生活

這不只讓病人早點恢復自理能力,也能減輕家人的照顧壓力,省下不少醫療費用,還能降低之後再住院的可能。

💬 中風家屬這樣說:

「我媽媽參加了三個月的 PAC 計畫,每天都按照時間表進行復健和中醫針灸治療。

成效相當不錯,從一開始右側肢體完全沒力,到現在已經可以靠拐杖慢慢走路了,只是右手的力量還需要加強。

不過要提醒的是,PAC 計畫對病人的體力要求蠻高的,一定要有足夠的體力才能完成每天的復健課程。」


3 哪些中風患者適合 PAC 計畫?

要加入計畫,需要符合這些條件:

  • 發病時間:
    • 必須是剛中風一個月內的患者
    • 有些特殊情況可以放寬到 40 天。
  • 身體狀況要穩定:
    • 腦部狀況:連續 3 天沒有惡化
    • 基本狀況:血壓、心跳、體溫等生命徵象要連續 3 天都穩定
    • 其他問題:如果有感染、血液異常胃腸道出血等問題,要先治療到穩定
  • 功能障礙限制:
    • 患者要有中度到中重度的功能障礙
    • 用修改後雷氏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來評估的話,要是 3-4 分
      • 3 分是「日常生活需依賴,但可自行行走或依賴他人」
      • 4 分是「日常生活需依賴,坐於輪椅或床緣,大部分活動需他人協助」
  • 復健的基本條件:
    • 認知:要有基本的理解和學習能力
    • 體力:能靠著支撐坐在輪椅或床邊至少一小時
    • 意願:願意配合復健計畫
    • 家人支持:最好有家人能一起參與復健計畫

簡單來說,PAC 計畫適合剛中風一個月內、身體狀況穩定、行動不便需要他人協助,但又有心要認真復健的人,

參加的患者要有體力可以持續訓練,也要願意配合醫師的復健計畫的人。

💡 附表:修改後雷氏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分級標準

分類特徵
0沒有任何症狀
1有症狀但無明顯殘障,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
2輕度殘障:影響工作能力,但日常生活起居能完全自理
3中度殘障:日常生活起居需要他人協助,但能自行走動
4中重度殘障:日常生活起居和走動完全需要他人協助
5重度殘障:臥床,大小便失禁,完全需要他人料理
6死亡

4 哪些中風患者不適合 PAC 計畫?

並不是每個中風患者都適合參加 PAC 計畫。以下這些情況就不太適合:

  • 超過中風一個月的患者,因為 PAC 是專門為剛中風的人設計的密集復健計畫。
  • 身體還不夠穩定的患者,例如:腦部還在水腫、身體狀況還很危急,或是有感染、出血等問題的患者。
  • 中風程度很輕的患者,如果日常生活大部分都能自己處理,就不需要這麼密集的復健。
  • 患者如果認知功能不好、體力不足以應付高強度訓練,或是沒有意願積極配合復健,也不適合參加。

💬 中風患者這樣說:

「建議想參加 PAC 的朋友先評估一下:病人是否有改善的動力和意願?是否願意積極配合復健?

我在住院期間看過一些案例,家屬很熱心,但病人卻不願意配合,這種情況就不太適合參加 PAC。

因為 PAC 有時間限制,到期就必須出院,之後也不能用健保再住院復健。

其實只要病人有心想復健,不論是否參加 PAC 都能看到進步。

不過 PAC 的確提供比較密集的訓練,如果願意努力,進步會比較快。

就拿我自己來說,剛開始還需要坐輪椅,但經過六週的密集復健後,就已經可以自己走路去櫃台結帳了。」


5 要怎麼參加 PAC 計畫? 流程是什麼?

要參加中風 PAC 計畫前,醫師會先做評估,你也可以主動詢問復健科或神經內科醫師,流程如下:

  1. 先做評估
    • 先到大醫院(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接受評估
    • 如果符合資格,醫療團隊會幫你轉介到有 PAC 計畫的醫院
  2. 安排個人復健計畫
    • 到了新醫院後,醫療團隊會根據你的狀況安排最適合的復健方式
    • 復健內容有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等
    • 每個人的復健時間和強度都會不一樣,完全依照你的情況來調整
  3. 定期追蹤進度
    • 每住院 3 週,醫療團隊就會幫你做一次完整評估,看看是否需要繼續住院
    • 如果還沒達到出院標準,可以申請延長,最多可以住到 12 週
  4. 出院
    • 達到出院標準,或是已經 12 週了,就結束 PAC 計畫並安排出院。
中風 PAC 流程
中風 PAC 流程

6 什麼時候會結束 PAC 計畫?

當你達到某些條件,就會結束 PAC 計畫,包含:

  • 功能恢復得很好:如果你已經進步到可以在家自己做復健,就可以結束計畫了。
  • 沒有進步:連續兩次檢查都沒有進步,或是情況變得更差,表示這個計畫可能不太適合你。
  • 復健效果有限:如果醫療團隊評估後發現,繼續參加 PAC 可能不會有明顯進步了。
  • 時間到了:PAC 計畫最多只能做 12 週,時間到了就要結束。
  • 其他原因:比如自己決定不想繼續,或是身體出現其他狀況不適合繼續。

7 PAC 計畫有什麼缺點?

雖然 PAC 計畫對中風患者很有幫助,但還是有一些缺點要注意:

時間有限制

PAC 最多只能住 12 週,就算還沒完全恢復,到期了也得結束計畫。

對病人要求高

因為復健強度很高,病人要有足夠的體力和意願。

如果體力跟不上或身體狀況變差,可能會提前結束計畫。

照顧者負擔重

中風患者在急性期需要很多幫助,照顧者每天要多次陪伴往返病房和治療室。

不只是病人要努力復健,照顧者也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陪伴,這對照顧者來說可能造成不小的壓力。

不能再回到健保病房

不管是什麼原因結束 PAC 計畫(包括身體不舒服而中斷),之後就不能再用健保住進復健病房。

如果還想要住院復健,就必須自費。

💬 中風患者怎麼說

PAC 專案就是政府特別給中風患者的加強版復健計畫,

簡單來說,就是希望大家能在黃金復健期趕快加強訓練,早點回到日常生活。

這個計畫的好處就是,醫院會特別安排復健課程,基本上能上的課都會優先讓患者上。

但這個專案有個問題,就是它是有時間限制的,如果在計畫結束前,復健效果不夠明顯,沒辦法達到一定的進步,那就不能繼續使用 PAC,也必須要出院。

出院後,當然還是可以繼續找其他醫院做復健,但這時候就要用「自費」的身份去住院,因為很多醫院如果看到你是 PAC 身份,可能就不會收。但如果是自費,就比較沒有這個問題。

⭐️ 備註:

完成 PAC 計畫後,雖然不能再因為中風住進健保病房做復健,但如果是因為其他原因(像是得到肺炎或是骨折)需要住院,還是可以使用健保病房。


8 PAC 結束後該怎麼辦?

PAC 計畫結束後,患者還有幾種方式可以繼續復健:

門診復健

最常見的方式,是回醫院及診所做門診復健,讓身體持續進步。

如果家裡經濟許可,也可以找自費的職能/物理治療所,能提供高品質的一對一的復健。

居家復健

可以自己家按照治療師教的方式訓練,畢竟復健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回歸生活。

也可以申請長照服務,讓治療師定期到家裡來指導復健。

其他選擇

如果家裡經濟允許,也可以考慮自費住院繼續密集復健,

如果在家照顧有困難,可以考慮到復健機構或護理之家接受照顧。

💬 患者家屬怎麼說?

我媽媽住院第三天就表示想復健,因為不想一直躺在床上靠插尿管過日子。看到隔壁病床只有看護陪伴、需要靠鼻胃管維生的病人,更讓我們下定決心要積極復健。

醫生同意後,我們開始用輪椅帶媽媽到處走走。雖然她坐都還坐不穩,但看得出心情變好很多。醫生看她這麼有動力,第四天就跟我們介紹了 PAC 計畫。一開始我們不太確定要不要參加,但想到家裡在偏遠地區,每天來回醫院復健不方便,而且復原需要時間,最後就決定試試看。

我們選了一家離家近的醫院。在原本的醫院住了 28 天後順利轉院,開始為期六週的密集復健。媽媽給自己定了目標:要能自己走路、自己上廁所。

剛開始太著急,差點跌倒還拉傷。轉院後我們放慢腳步,配合治療師的進度:每天上午做 2-3 小時復健,下午就到外面散步。治療師也給了一些小器材讓媽媽空閒時練習。我們盡量跟平常一樣相處,不把她當病人看。

經過這段時間,媽媽真的做到了!可以自己走路出院。回家後,她把做家事當作復健,現在還在學彈鋼琴,從一開始完全不成調,到現在已經能彈簡單的曲子了。

分享這段經歷,是想告訴大家:每個病人的情況都不一樣,重要的是要設定合適的目標,慢慢來不要急。家人的支持和陪伴,就是最好的復健動力。


9 我該選擇一般住院復健還是參加 PAC 計畫?

雖然 PAC 計畫是個好制度,但有些中風患者參加後卻感到後悔。

原因是有些患者後來發現自己沒辦法達到預期目標,可能是因為體力不夠、身體狀況有變化、心情不好,或是家人沒辦法一直陪著做復健。

另外, PAC 計畫只是「增加復健次數」而已,在健保體系下,一個治療師要同時照顧很多病人,很難真正幫患者建立正確的復健觀念和心態。所以就算花更多時間在復健上,進步的幅度也不一定會成正比。

更麻煩的是,一旦結束 PAC 計畫後,就不能再用健保住院復健了,這讓許多患者和家屬都很擔心。

💬 中風家屬這樣說:

「PAC 計畫的設計初衷很好,但有些醫院為了配合政策而草草執行,品質不佳容易讓人失去信心。

對於積極且有復健潛力的病人來說,PAC 確實能帶來很大的幫助。不能一概而論說 PAC 不好,重點是要看是否適合。

如果家人能夠全力支持、病人也很積極,而且已經規劃好 PAC 結束後的照顧方式,那 PAC 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反之,如果家庭支援系統不夠完善,或病人本身意願不高,或是想等到病人能自己走路、爬樓梯才帶回家,那麼一般住院復健可能會更適合。

雖然一般住院復健可以住比較久,但也要考慮照顧人力的問題。請看護的花費不小,而且要擔心轉院時能不能順利銜接到下一家醫院的病床,這些都會讓家屬感到壓力。

最重要的是要及早為返家做準備。趁住院期間,要跟治療師學習居家復健的方法,讓復健能夠融入日常生活中,這才是最關鍵的。」


📣 這個影片模擬了中風後選擇直接返家、一般住院以及參加 PAC 計畫的真實情境,很值得一看。

要不要參加 PAC 計畫是個重要決定建議從這三個方面來考慮:

1. 身體狀況適不適合?

如果你年輕而且體力還不錯、有復健的潛力,可以考慮選擇 PAC 計畫。

但如果年紀比較大、身體狀況不太穩定、體力比較差,可能比較適合選擇一般住院復健。

2. 想要怎麼安排復健?

如果有生活壓力,需要盡早自理或回歸職場,且願意接受密集的復健訓練,可以考慮選擇 PAC 計畫。

如果家庭支持度夠,又不想操之過急,希望慢慢來,一般住院復健會比較合適。

3. 了解 PAC 計畫的限制

參加 PAC 計畫後,就不能再用健保住院復健了,需要先安排好後續的復健。

如果你覺得可能需要長期住院復健,又不想自費的話,建議選擇一般住院復健。

💬 中風病友這樣說:

「PAC 計畫是中風後一個月內可參加的專案,保證你可住院 6-12 週,期間有高強度復健且不用擔心轉院問題。不過結束後若要繼續住院復健,選擇會比較受限。

一般住院復健則是 28 天一期,期滿後需帶病歷摘要另找醫院。任何有復健病房的醫院都可詢問,但部分醫院僅收發病 3-6 個月內的病人。」


10 PAC 計畫與一般復健的比較表

項目PAC 計畫一般健保門診復健
適合對象還在急性期,訓練潛力較高的患者患者狀況不佳,無法高強度訓練者
頻率每天 進行復健每週 2-3 次
時數每天至少 3 小時每次 30-60 分鐘
住院天數健保病房最多 3 個月,可待在同一間醫院,但結束後不能再住中風健保病房健保病房最多 6 個月,但每次只能住院 28 天,期滿後需自行轉院才能繼續復健
費用自付額較低。
前 30 天費用,主要為基本健保負擔,自 31 天起負擔部分費用(最高 10%)
自付額較高。
住院超過 30天,部分負擔會增加 (10-20%)
團隊合作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醫師、護理師、社工師、營養師等跨專業團隊照護主要由職能和物理治療師執行
目標短時間內最大程度恢復功能,避免錯過黃金期長期維持與改善
優點• 復健強度高
• 無須頻繁轉院
• 住院總天數較高
缺點• PAC 計畫結束後,不能再住院復健,只能利用門診繼續復健。• 復健強度較低
• 需頻繁轉院,可能會讓復健中斷、不連貫

11 哪些醫院有 PAC 計畫?

可以從衛福部的網站上,查詢有哪些醫院加入 PAC 計畫。

步驟 1

進入「衛福部 > 急性後期整合照護團隊特約醫事機構查詢」網頁

步驟 2

輸入照顧疾病「腦中風」以及「所在縣市」,點選「查詢

截圖 2025 02 02 凌晨12.59.05

步驟 3

就可以看到有哪些醫院有提供腦中風的「急性後期轉出服務」或「PAC照護服務」了喔。

截圖 2025 02 02 凌晨1.00.53

12 小結

PAC 計畫是一個針對急性後期患者,提供高強度復健的整合性照護計畫,但並不會適合每一個人。

選擇復健方式沒有標準答案,最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案。

PAC 計畫提供密集的復健訓練,特別適合體力好、有復健潛力的患者;一般住院復健則適合需要考慮身體狀況、家庭支援或長期復健需求的患者。

每個人的恢復速度都不一樣,有人參加 PAC 後進步神速,有人則需要更多時間;有人選擇一般住院復健,反而因為壓力小、步調合適而恢復得更好。

不管是選擇 PAC 三個月,還是轉院復健半年,其實在漫長的人生中都只是短短幾個月而已,不要被這些時間限制住了。

這些住院復健只是開始而已,就算過了所謂的黃金期,還是會持續進步,重點是你要持續復健。

更重要的是要想想:出院前的準備做好了嗎?在醫院學到的復健方法,你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多少?

只要能配合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家庭需求,就是最好的選擇。

做出決定後,不要回頭看,相信自己的選擇,專注於當下的努力,每一步都會讓你變得更好!


13 中風 PAC 計畫常見問答

什麼是中風 PAC 計畫?

PAC計畫(急性後期整合照護)就像是中風復健的「衝刺班」,比一般復健更密集、更操。

在中風後 3-6 個月這段關鍵時期,會每天安排 2-5 次復健,每次練習 30-60 分鐘。

這樣密集的訓練可以幫助患者更快重新學會照顧自己的生活。


要怎麼參加 PAC 計畫?

住院期間,如果醫療團隊認為你適合,就會詢問你的意願。

如果沒有,你也可以主動詢問復健科或神經內科醫師關於參加計畫的事


PAC 病房可以住多久

參加 PAC 計畫後,醫療團隊每 3 週會檢查一次你的進步情況。

如果持續進步,就能繼續參加;如果沒有明顯進步,就會結束計畫。

整個計畫最多可以做 12 週(也就是 3 個月)。


參加 PAC 有什麼條件?

  • 發病時間:必須是中風一個月內的患者(特殊情況可放寬到 40 天)
  • 身體狀況要穩定:
    • 腦部連續 3 天沒惡化
    • 生命徵象連續 3 天穩定
    • 其他問題(如感染等)要先治療到穩定
  • 功能障礙程度:
    • 需有中度到中重度功能障礙
    • 修改後雷氏量表要是 3-4 分(由醫療人員評估)
  • 復健基本條件:
    • 要有基本理解和學習能力
    • 能坐輪椅或床邊至少一小時
    • 願意配合復健計畫
    • 最好有家人支持

PAC 要花多少錢?

跟一般住院復健比起來,PAC 的費用較便宜。

一般住院復健要自付最高 30% 的費用,但 PAC 最多只要付 10%。

實際要付多少錢,還要看你有沒有重大傷病卡,以及住院多久而定。

⭐️ 要注意的是,這些都是健保的住院費用,如果你想住單人房或是做一些自費的治療,就要另外付費。


哪些醫院有提供 PAC?

可以透過衛福部網站查詢,步驟如下:

  1. 進入「衛福部 > 急性後期整合照護團隊特約醫事機構查詢」網頁
  2. 輸入照顧疾病「腦中風」以及所在縣市
  3. 點選「查詢」後就可以看到提供 PAC 服務的醫院清單

👉 您可以直接到這個網址查詢:衛福部查詢網站


PAC 有什麼缺點?

  • 時間有限制:最多只能住 12 週,即使還沒完全恢復,到期也必須結束計畫
  • 對病人要求高:因為復健強度很高,病人需要有足夠的體力和意願。如果體力跟不上或身體狀況變差,可能會提前結束計畫
  • 照顧者負擔重:照顧者每天要多次陪伴往返病房和治療室,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可能造成很大壓力
  • 不能再使用健保病房: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結束 PAC 計畫,之後就不能再用健保住進復健病房,如果還想要住院復健,就必須自費。

Written By Human Not By AI Badge White@2x
📊瀏覽人次: 63 次瀏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