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Pic 23

【中風復健】不要再做沒有靈魂的復健!職能治療師教你「心到、身到、感覺到」的中風復健法則!

👻 我常看到許多人在復健時是沒有靈魂的。

有些人太過依賴機械和治療師的被動運動;

有些人只顧著和風友談天說地;

有些人雖然自己動了,卻是機械般的無腦重複。

復健就像是個打卡上班的工作,時間到出現,結束後回家,

今天做了什麼?完全不知道。


中風復健的正向學習迴路

人活在世界上每一件事情都有因果,而且因果還會互相影響。

當「因增強果、果又增強因」時,就會進入「正向循環」,讓你的身體愈來越好,錢越來越多,生活越來越美滿。

相反地,當「因減弱果、果又減弱因」時,就會進入「惡性循環」,讓你的身體越來越差,錢越來越少,生活越來越往下。

我在開發 iOpen 中風機械手時,會創造一個正向循環:

  • 首先開發新的產品 →
  • 將產品儘快投入市場,收集使用者得回饋 →
  • 根據回饋檢討,然後進步一步改良,推出下一代產品 →

透過這種正循環的迴路,就可以讓產品一直進化,越變越好。

開發復健器材的正向循環
開發復健器材的正向循環

中風復健一樣有正向循環的迴路,你必須

  • 不斷嘗試新的動作 →
  • 在動作中收集回饋 →
  • 根據回饋檢討改進,然後重新修正動作 →

透過這種正向循環的迴路,就可以讓你的在中風復健的過程中,動作越練越好。

中風復健的正向循環
中風復健的正向循環

在中風復健動作學習得正向迴路中,最重要的有三個到

───────「心到、身到、以及感覺到」


中風復健的第一關鍵要素:心到

「心到」的意思是你自己必須「主動想做」、「主動開始」,

復健如果「心不到」,那一點意義也沒有。

「有意識」對於學習來說是最重要的一步,

當你把注意力放在某件事情上,它才會被大腦重視,輸入到你的記憶中,

否則大腦就會當做雜訊忽略掉。

就像你現在很專心拿著手機看這段文字,你的大腦會開始思考這句話的含意,

────覺得有道理,就記到腦海裡,如果不贊成,就刪除掉。

而周圍的電視聲、狗叫聲或是聊天聲呢?

因為你沒在注意,大腦就認定是毫不重要的雜訊,

根本不會「輸入」到你的大腦裡,更別論「學習」或「記憶」了。

治療師可以傳授復健技巧,家人可以幫你抬手抬腳,

但只有「心到」這一步,沒有任何人能夠幫你。

boy writing

如何做到「心到」?

「心到」有兩個秘訣:「專注當下」和「主動開始」。

專注當下

在做任何練習的時候,你都必須把自己的心安住,不要讓他飄來飄去的,

不能一下偷聽的隔壁風友講話、一下想著晚餐要吃什麼。

就算是家人在幫你被動運動這麼「無聊」的事,

你都應該告訴自己────此時此刻,全世界只有一件事情是最重要的。

我常常在引導風友復健的時候,他卻顧著跟朋友聊天,

我都不知道到底他在訓練我,還是我在訓練他了。

主動開始

不管做任何訓練,「想要開始」的必須是你自己,

什麼意思呢?

在治療室有台機器叫做「信望愛」,號稱是懶人福音,

只要把患者的手腳綁上去,按下開關就會自動運轉,

就算患者睡著了,機器也還是在繼續「做復健」。

在這樣的復健有意義嗎?

有,但只能預防身體僵硬,對動作學習幾乎一點幫助也沒有。

信望愛手腳復健機
信望愛手腳復健機

動作訓練的時候,一定要是你先動了,治療師與機器再順著你的意志協助你完成;

你自己「好手帶患手」的時候也必須如此──────患手先動、好手跟上。

中風復健需要一些協助,但不能協助太多,不能連你的「想要開始」都取代掉了。

否則用了再昂貴的機器人,花再多的時間,也不過是在做「被動關節運動」而已。


中風復健的第二關鍵要素:身到

「沒有人在副駕駛座上學會開車,也沒有人能在觀眾席上學會打籃球。」

唯一能學到的,只有親身體驗的那個人。

復健也是一樣,你要學到什麼技能,就必須親自去體驗、去嘗試、去實踐。

就算是「心像練習」也不過是正式訓練的暖身,最終還是必須經過真正的重複鍛鍊。

中風最大的敵人是「不用」,只要你不使用,就永遠不可能學會,

有沒有試過非慣用手拿筆寫字、拿筷子夾菜?

一定超級笨拙吧,明明他的「動作」都是正常的。

這個現象叫做「學習性不使用」──── 你不是天生不會,而是學習不會。

特別容易發生在中風患者的上肢,因為「患手不好用」所以「學會不使用」,

久而久之,你的大腦就把原來會的也都給忘了。


如何做到「身到」

沒有什麼比「直接練習」更有效的學習方法了,

想學會吃飯?那就直接練習吃飯;

想學會過馬路?那就直接練習過馬路。

此時你會問:「我就是做不到呀!該怎麼練習?」

答案是三個步驟:「理解、分解、再構築。」

理解

先理解你想練的動作是什麼?有什麼元素?

以「伸手去拿杯子」為例,

這個動作牽涉到「手臂前舉」、「手肘伸直」、「手腕翹起」和「手指打開再握起」等元素,

更細一步分析,還包含每個動作的角度、速度或是時間點等等。

這會需要一些背景知識和復健經驗,有個職能治療師跟你一起討論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如果沒有,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觀察你的好側邊,

觀察每一個關節是怎麼運作,才讓你順利達成任務。

伸手取物的動作分析
伸手取物的動作分析

分解

一開始你做不到完整的「伸手去拿杯子」,

那就先從「分解動作」開始,一個關節一個關節訓練,

你可以先專注練習「手臂前舉」就好,

其他關節都不用管(但建議用輔具來限制或引導,例如肘關節固定架或是動態矯具)。

再把「手臂前舉」分解成不同的角度,

第一階段練習 0~10 度、第二階段練習 10~30 度、第三階段練習 30~90 度…以此類推。

當你分解的越細,就越能找到「現階段你可以做的動作」,

找到了,就請先從這裡開始。

再構築

把你已經練熟的元素結合在一起,並試著用在生活中,

  • 可以是不同的關節,像是「手臂前舉」結合「手肘伸直」;
  • 可以是不同角度,像是「0~10度」結合「10~30度」;
  • 可以是不同任務,像是「拿起塑膠杯」結合「放到嘴裡喝水」。

當你熟練的元素越多,可以「再構築」的組成也會越多,

串到後來,就能夠完成各種複雜且完整的任務。

「理解、分解、再構築」的方法適用於所有的技能學習,像是

  • 游泳是由「手滑水、換氣、腳踢水」所組成;
  • 中文字是由「點、橫、豎、鉤、挑、彎、撇、捺」所組成;
  • 開車是由「轉方向盤、踩油門、踩煞車」所組成。

我們都會先練習一部分,再逐一串起,而不是馬上挑戰完整的動作,

許多人舉手容易聳肩、走路容易畫圈,都是「分解練習」不夠充分的緣故。

中風步態
中風步態通常是因為「分解練習」不夠充分的關係

中風復健的第三關鍵要素:感覺到

我很討厭穿橡膠手套洗碗,因為沒有了觸覺回饋,我無法感覺到「碗要滑掉了」,

只好把碗抓得超緊,深怕一不小心就弄破了,每次洗碗都讓我精疲力盡。

感覺是身體與大腦的橋樑,提供各種豐富的線索,讓我們適當地調整運動,以達到目標,

當缺少「感覺」,你將無從得知自己「動作的結果」,也就不知道該怎麼修正,才能讓下次更好。

就像練習投籃,如果看都不看隨便丟,永遠也不會進步,

必須要眼睛看著籃框、手指感覺球的位置與重量、身體注意協調平衡、腳步的移動和膝蓋的彈跳,

當你感覺地越細緻,越能察覺自己「哪裡不對勁」,也就越能掌握下次該怎麼調整。

Garden Works Latex Free Cleaning Dishwashing Gloves_HERO_081022_10470_VOG_final
穿手套洗碗會讓我們因為無法「感覺」,動作能力變差

如何做到「感覺到」?

初階的方法是「看」,

練習擦桌子、拿罐子時,就直接看著「你的手」,

如果是練習走路、身體平衡時,就透過鏡子看著「你的軀體」。

像是個舞者在練習跳舞時,都一定會在四面都是鏡子的舞蹈教室一樣。

進階的方法是「不看」,

你要試著閉上眼睛,把「身體的感覺」放到最大,

就像是關上的燈,蚊子細小的嗡嗡聲也會被放大成噪音一樣。

當你的手觸碰到物品的時候,

你用了多少力量?物品的觸感如何?手指放的位置在哪裡?

當你走路的時候,

身體的重心在哪裡?軀幹有沒有傾斜?腳踝有沒有翹起?

平常也可以透過正念與專注的練習,

學會察覺那些原本被忽略的「感覺」。

woman covering eyes by sea
閉上眼睛會放大你身體的感覺

結論

復健,必須是有靈魂的,而不是機械式地不斷重複,

少了靈魂,再好的設備和技術也只能發揮有限的效果。

當你全心全意投入時,做到「心到、身到、感覺到」,才能真正參與其中,串起「意志-動作-回饋」的完整迴路。

這個迴路代表著你主動運用意志驅動身體動作,並從動作中得到回饋,進而啟發新的意志。

只要這個迴路不斷運轉,你的功能就會持續改善。

相反地,如果少了其中一環,迴路被中斷了,復健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中風復健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是沒有靈魂的復健,會讓這條路更漫長。」


Written By Human Not By AI Badge White@2x
📊瀏覽人次: 120 次瀏覽

歡迎留下你的回饋與疑問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