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期:2025年04月10日
1 肩膀痛是中風最常見的問題
中風之後,大約每三位患者就有一位會遇到肩膀痛的問題。
因為肩膀是全身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靈活的代價就是特別不穩定、也特別容易受傷。
常見的原因包含:肩膀半脫臼、肩夾擠症候群、肌腱發炎、滑囊炎、五十肩、肩手症候群以及中樞神經痛。
這篇文章會帶你快速認識最常見的 7 種中風後肩膀疼痛問題,
幫助你了解「你的痛從哪裡來」,才能對症處理、不再白白忍痛。
2 肩膀半脫臼(Subluxation)
什麼是肩膀半脫臼
肩膀半脫臼,就是手臂好像從肩膀上掉下來了。
這是中風後常見的問題,研究指出,超過八成的中風患者都可能會遇到。
你可以把肩膀想成一顆球放在小碗裡。中風後,穩定肩膀的肌肉變得鬆軟無力,球就會慢慢往下滑。
還沒完全掉出來,但已經不在原位,這就叫「肩膀半脫臼」。
怎麼判斷你有沒有肩膀半脫臼
你可以用簡單的「手指測試法」初步判斷:
- 坐好、手自然垂下。
- 用食指和中指放在肩膀凸出的骨頭(肩峰),接近手臂的地方。
- 輕輕往下按,看看肩峰和手臂之間有沒有「縫隙」。
縫隙越大,代表半脫臼越明顯。
肩膀半脫臼的處理原則
肩膀半脫臼處理原則很簡單:保護、支撐,再慢慢訓練。
- 支撐:減少手臂往下拉的重量
- 讓手臂靠在桌子、枕頭或支撐架上
- 不要讓手臂長時間垂掛著
- 保護:不要拉扯肩膀
- 照顧時不要硬拉手臂或突然抬高手。
- 起身或移位時應該扶軀幹或使用移位帶,避免肩膀受傷。
- 訓練:喚醒肩膀肌肉
- 即使還不會主動出力,也可以透過撐手練習、電刺激等方式,慢慢恢復穩定性。
📌 想知道肩膀半脫臼該怎麼辦?閱讀這篇:中風後肩膀半脫臼怎麼辦?原因、症狀、處理方式一次搞懂
3 肩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什麼是肩夾擠症候群
肩夾擠症候群,就是肩膀裡的肌腱或滑囊被卡住、壓迫,導致疼痛。
中風後,你的肩膀肌肉控制變差,動作方式不對,
就像門的鉸鏈歪了,門一打開(手臂一抬高),就會卡住或痛,這就是肩夾擠症候群。
怎麼判斷你有沒有肩夾擠症候群
你可以用幾個簡單的方式,來判斷自己是不是有肩夾擠:
- 疼痛的位置通常在肩膀或上手臂附近。
- 抬高手臂時,特定角度特別痛(約 60-120 度最明顯),避開這個範圍,疼痛會明顯改善。
- 把手掌輕放到對側肩膀,然後慢慢把手肘往上抬。如果你有肩夾擠,這動作通常會引發明顯疼痛。
肩夾擠症候群的處理原則
肩夾擠的處理原則是:先減少發炎、再調整姿勢,最後強化肩膀的控制與力量。
- 減少刺激、降低疼痛
- 避免重複抬高手臂到會痛的位置
- 讓肩膀多休息
- 必要時可請醫師開立消炎止痛藥。
- 調整姿勢
- 抬高手臂時避免駝背
- 盡量挺胸並讓手掌朝前(外旋),就能有效減少肩膀夾擠發生。
- 肩膀控制與肌力訓練
- 強化肩膀的旋轉肌群與肩胛骨的穩定性
- 透過簡單的運動慢慢重建控制力,減少再發生的機會。
4 肌腱發炎(Tendinopathy)
什麼是肌腱發炎
肌腱是連接肌肉與骨頭的「繩索」。
中風後,肩膀長期姿勢不良,或常用錯誤方式活動,就像繩索不停被摩擦一樣,久了就會發炎、疼痛。
有些患者復健太拼命,每天舉手幾百下,也容易造成肌腱發炎。
怎麼判斷你有沒有肌腱發炎
肌腱發炎常見症狀包括:
- 肩膀活動時有刺痛感,尤其是重複動作或搬重物時更明顯。
- 手按壓肩膀前側或外側肌腱位置時,有明顯的壓痛感。
- 早上起床時肩膀特別僵硬或緊繃,活動後會稍微改善。
肌腱發炎的處理原則
處理肌腱發炎的關鍵是:休息、緩解 、漸進訓練。
- 休息、避免刺激
- 暫時停止引發疼痛的動作
- 避免重複用力,讓肌腱恢復
- 必要時可以吃止痛消炎藥。
- 溫和伸展與熱敷
- 可輕柔地按摩與伸展
- 搭配熱敷幫助肌腱放鬆,加速復原。
- 循序漸進的肌力訓練
- 疼痛減緩後,再由治療師帶領你慢慢增強肌力,避免再次發炎。
輕微肌腱發炎通常只要適當休息、治療就會好轉,調整訓練強度可避免再度發作,
但如果長期忽略,一再重複發炎,就可能造成肌腱鈣化,會更難處理。
5 滑囊炎(Bursitis)
什麼是滑囊炎
滑囊就像肩膀裡的小氣墊,負責減少骨頭、肌肉與肌腱之間的摩擦。
中風後,如果經常使用錯誤的方式活動肩膀,這個氣墊就可能因為過度摩擦而腫脹、發炎、疼痛,
這就是滑囊炎,最常發生在肩峰下方。
怎麼判斷你有沒有滑囊炎
滑囊炎可分成兩種:
- 急性滑囊炎
- 突然出現劇烈疼痛
- 嚴重時睡覺、穿衣服都會痛到無法忍受
- 手臂幾乎無法活動,疼痛可能持續數週。
- 慢性滑囊炎
- 疼痛相對輕微
- 多發生在肩膀外側或上臂,特別是在舉高手臂或插腰時感到疼痛
- 晚上睡覺可能會不舒服
- 嚴重時疼痛會延伸到前臂或手腕。
滑囊炎的處理原則
滑囊炎主要以休息、消炎與調整動作為治療原則:
- 暫時休息
- 減少或停止引發疼痛的動作
- 避免手臂反覆高舉。
- 消炎止痛
- 急性期可冰敷、吃消炎止痛藥
- 必要時醫師會抽取積水或進行消炎藥物注射。
- 調整肩膀動作與復健
- 透過職能治療或物理治療,放鬆緊繃肌肉、改善肩膀姿勢
- 搭配伸展與肌力訓練,預防滑囊再次受傷。
急性期以消炎止痛為主,慢性期則更重視肌肉放鬆、姿勢矯正與訓練,以恢復正常的生活功能。
📌 肌腱發炎和滑囊炎有什麼不同?
肌腱發炎和滑囊炎症狀很類似,都會肩膀疼痛,原因也都是肩膀過度使用,常讓人搞混,差別在於:
- 滑囊炎的疼痛位置較不固定,有時甚至睡覺中也會痛,但復原後關節活動通常不受影響。
- 肌腱發炎的疼痛位置比較固定,壓到時痛感強烈,用力時會特別痛。平常不碰,通常不會太不舒服。
6 五十肩(Frozen Shoulder)
什麼是五十肩
五十肩,是肩關節囊發炎與纖維化,導致肩膀越來越痛、越來越難動的常見問題。
你可以把肩膀想像成一台卡住的齒輪機器,平常轉起來很順。
但中風後,如果長時間沒動、又缺乏保養,齒輪就會生鏽、卡住,越想轉動反而越卡、越痛,就變成我們常說的「五十肩」。
怎麼判斷你有沒有五十肩
五十肩的症狀會慢慢出現、慢慢惡化,不會突然發作,
但會讓你覺得肩膀越來越不靈活、越動越不舒服,你可以觀察幾個常見的跡象:
- 肩膀活動範圍變小,像是手舉不起來、摸不到背、扣不到胸罩或內衣。
- 被別人幫你抬手時,肩膀也會「卡卡的」或感到明顯疼痛。
- 疼痛在活動時或晚上特別明顯,有些人甚至會痛到睡不好。
在醫院,治療師會幫你檢查肩膀的活動角度,特別是外旋、內旋、外展這三個方向。
如果和好側相比,至少兩個方向的角度減少超過三成,就有可能是五十肩。
五十肩的處理原則
治療五十肩的重點是:維持活動、伸展訓練、疼痛控制。
- 維持活動
- 在可忍受的疼痛範圍內持續做肩膀活動,防止關節更僵硬。
- 肩膀伸展
- 依階段安排伸展與訓練
- 早期以溫和伸展為主,後期加入旋轉肌強化與肩胛穩定訓練。
- 疼痛控制
- 包含口服止痛藥、關節內類固醇注射或關節擴張注射。
- 疼痛嚴重時,也可考慮神經阻斷幫助活動。
7 肩手症候群(Shoulder-hand syndrome)
什麼是肩手症候群
肩手症候群,顧名思義,是你的「肩膀」和「手部」出現異常疼痛的狀況。
因為成因不明,所以又叫做「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RPS)」。
如果有這個問題,你的手會像著火一樣敏感,風吹會痛、碰一下也痛,紅腫、變色,整隻手好像變得不屬於你自己。
而這些疼痛,不是來自受傷,而是神經錯亂的反應,就像警報器壞掉了,風吹草動都會響。
怎麼判斷你有沒有肩手症候群
肩手症候群雖然症狀很多,但可以從這四個方向來觀察:
- 感覺異常:風吹、穿衣服、碰一下就痛,就像火在手裡燒。
- 溫度/顏色改變:患手冰冷或發紅,跟另一邊的手摸起來完全不一樣。
- 腫脹/流汗異常:手腫、出汗不正常,有時腫到連手指都彎不下來。
- 活動變差:越不動越僵硬,關節卡住、手指硬掉,甚至肌肉萎縮。
肩手症候群的處理原則
這種狀況越早處理越好,治療重點有三個方向:
- 維持活動
- 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被動或主動活動
- 搭配減敏訓練,舒緩神經的不適感。
- 減少水腫
- 透過抬高患肢、淋巴引流或是彈性繃帶壓迫,減少體液積聚。
- 控制疼痛
- 包括止痛藥、神經藥、熱敷、電療等
- 情況嚴重,醫師也可能建議打針或手術治療。
肩手症候群是一種神經系統的錯亂性疼痛,
因為原因複雜、沒有單一的解法,治療往往需要復健、藥物、甚至手術等多管齊下。
8 中樞神經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
什麼是中樞神經痛?
中樞神經痛是中風後可能出現的一種「大腦誤判的疼痛」。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大腦的疼痛開關壞掉了」。
明明只是風吹、輕碰或蓋棉被,大腦卻把這些一般的感覺誤認為是疼痛,
結果你會感覺像是被火燒、被針刺,甚至覺得又痛又麻,
常見於傷到感覺區或丘腦的中風患者。
怎麼判斷你有沒有中樞神經痛?
中樞神經痛屬於「排除性診斷」,意思是做了各種檢查、試過許多治療,還是找不到明確原因,才會考慮是這種「神經型疼痛」。
你可以觀察以下幾個特徵:
- 痛的位置固定,通常是在中風那一側的臉、手或腳,不會跑來跑去。
- 對刺激非常敏感,風吹、碰一下、甚至蓋被子都會刺痛、灼熱或麻中帶痛。
- 疼痛持續存在,日夜不分,甚至會影響睡眠與心情。
中樞神經痛的處理原則
目前的治療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方向:
- 藥物治療
- 主要使用神經疼痛藥物(像是加巴噴丁、普瑞加巴林)或抗憂鬱藥物(像是阿米替林、度洛西汀)
- 這些藥能幫助調節大腦對疼痛的反應,也有助於改善睡眠與焦慮。
- 復健治療
- 包括電療、冷熱交替刺激、減敏訓練、鏡像療法等方式
- 幫助大腦「重新學會」這些感覺並不需要疼痛反應。
- 非侵入式腦部刺激
- 像是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雖然還在研究階段,但對某些難治型疼痛的患者,可能有幫助。
9 快速對照|你的肩膀痛是哪一種?
如果你最近肩膀痛,但不確定是哪一種狀況,可以從下面這張表簡單對照看看:
你遇到的情況 | 可能的問題 | 常見原因 | 建議處理方式 |
---|---|---|---|
肩膀下垂、有縫隙,感覺手臂快掉下來 | 肩膀半脫臼 | 中風後肌肉無力導致肱骨下滑 | 避免手臂垂掛,使用支撐輔具,訓練穩定肌群 |
抬手特定角度(60-120度)特別痛 | 肩夾擠症候群 | 動作方式錯誤,造成肌腱或滑囊被壓迫 | 避開疼痛角度,調整姿勢,強化肩膀控制 |
肩膀前側、外側有壓痛,活動時刺痛 | 肌腱發炎 | 過度使用、姿勢不良或訓練過度 | 減少重複用力、熱敷放鬆、漸進式訓練 |
突然劇痛或活動時酸脹不適,有紅腫 | 滑囊炎 | 重複動作造成滑囊發炎 | 急性期冰敷消炎、避免過度活動、改善姿勢動作 |
一碰就痛,手腫脹、變色、流手汗 | 肩手症候群 | 關節囊發炎與纖維化,常見於不常活動的肩膀 | 儘早治療,減敏訓練、水腫處理、疼痛控制 |
肩膀又卡又痛,連穿衣服都很困難 | 五十肩 | 神經錯亂引起的疼痛與自主神經異常反應 | 溫和伸展、控制疼痛、維持活動角度 |
明明沒受傷,但風吹、碰觸就刺痛 | 中樞神經痛 | 大腦疼痛處理異常 | 可能與大腦誤判疼痛有關,建議就醫診斷 |
👉 不論你認為自己是哪一種,都建議尋求職能治療師或醫師的幫助,早一點釐清問題、早一點處理,比忍痛更有效!
10 造成肩膀疼痛的 6 大動作
中風後的肩膀很脆弱,有些看似平常的照顧動作,如果方式不對,反而可能讓肩膀受傷、疼痛加劇,甚至導致肩膀半脫臼。
不同的疼痛有不同的原因,但只要避開這些「高風險動作」,就能大幅降低肩膀受傷的風險。
❌ 從手腕或手肘拉起手臂
有些家屬在幫病人活動肩膀時,會直接從手腕或手肘把整隻手臂拉起來。
但如果沒有先調整好肩胛骨、也沒讓肩膀進入正確的位置,這樣的動作會讓肩膀內部的肌肉、韌帶被擠壓,容易造成拉傷或發炎。
✅ 正確做法:
一隻手活動肩胛骨,另一隻手從肩膀下方支撐手臂,慢慢帶動。
❌ 轉位時拉手臂起身
不管是從床到輪椅,還是從坐姿到站立,都不能直接拉病人的手或手臂。
因為當病人身體重量往下墜時,整個重量會拉扯肩膀,很容易造成關節受傷或半脫臼。
✅ 正確做法:
扶住病人的軀幹、臀部或使用移位帶,千萬不要拉手臂。
❌ 從腋下「抱」病人回輪椅
病人坐在輪椅上滑下去時,很多照護者會從背後伸手進腋下,把人「抬」回來。
但這樣會讓整個身體重量壓在偏癱的肩膀上,沒有保護的肩膀很容易受傷,甚至造成旋轉肌撕裂。
✅ 正確做法:
照護者應該從病人後方,環抱軀幹與骨盆再協助移動,而不是從腋下拉提。
❌ 洗澡、穿衣時從手腕拉起手臂
日常生活中,像是量血壓、翻身、洗澡或穿衣服時,如果直接從手腕或手肘拉起手臂,沒支撐肩膀就會對關節造成拉扯。
✅ 正確做法:
若無法活動肩胛骨,應避免將手臂抬高超過 90 度;可在腋下墊毛巾、支撐肩膀後再進行照護。
❌ 使用滑輪拉手臂(Reciprocal pulley)
滑輪雖然是常見的復健器材,但若患者肩胛骨控制能力不足、手臂又處於內旋的狀態,硬拉只會把手臂往前上方強拉,導致肱骨滑出關節、肩膀前移半脫位,甚至造成劇烈疼痛。
✅ 正確做法:
肩膀還無法主動抬高的人,不應使用滑輪訓練。練習前應有治療師評估動作控制能力。
❌ 過度練習前舉動作
如果肩膀還不穩、肌肉控制不好,卻反覆主動練習抬高手臂,會造成肩膀內部的肌腱與滑囊受到夾擠,產生發炎、痠痛,甚至造成結構性損傷。
✅ 正確做法:
訓練應以穩定肩胛、強化肌力為主,再逐步加入前舉動作。
正常的肌肉痠痛頂多 2–3 天就會恢復,如果越練越痛,就表示方式錯誤或訓練過度,應立即調整。
11 別讓疼痛,卡住你的復健之路
中風後的肩膀疼痛,是個複雜又棘手的問題。
有時是關節不穩(像肩膀半脫臼),有時是組織被壓迫或發炎(像肩夾擠、肌腱發炎),也可能是神經系統錯亂(像肩手症候群、中樞神經痛)。
這些問題可能同時發生,也可能互相影響,連醫師和治療師都得經過一連串檢查和測試,才能搞清楚是哪一種疼痛。
但最麻煩的,往往不是「痛本身」,而是你因為怕痛,開始逃避訓練。
你把「復健」跟「痛苦」劃上等號,也因此錯過了讓自己進步的黃金機會。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提早預防,正面面對。
如果你已經開始痛了,也別擔心,請從這幾步開始做起:
- 先試著對照自己可能是哪一種肩膀疼痛
- 減少會誘發疼痛的動作(如突然拉扯、長時間垂掛)
- 試試文章中建議的簡單處理方式(如支撐、熱敷、減敏訓練等)
- 儘早尋求職能治療師或復健科醫師的幫助
請你不要放著肩痛不管,給自己和醫療團隊一些時間,
只要找對方法、搭配合適的訓練,疼痛是有機會改善的;
你的肩膀,也還有機會重新找回力量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