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Pic 59

中風復健怎麼做?最常見的 18 種復健方法指南〡一篇看懂所有的中風復健

最後更新日期:2025年04月01日

1 中風復健有三個目的

中風復健不外乎三個目的:

強化基礎:身體準備好,復健才有效,例如

  • 感覺再教育 ─ 增加你的感覺能力
  • 動作觀察 ─ 增加你對動作的察覺力
  • rTMS 經顱磁刺激 ─ 調節你的大腦活性

增加訓練:練習夠多,才學得起來,像是

  • iOPEN 機械手 ─ 讓你能自己多練習,不必等人協助
  • 機器人復健 ─ 讓你節省力氣,能做更多次
  • 侷限誘發療法 ─ 強迫你的患手做事

生活功能:用得出來,才有意義,舉例

  • 居家復能 ─ 為了讓你能回歸生活
  • 任務導向訓練 ─ 幫你聚焦具體目標

這篇文章整理最常見的各種復健方法,加上我的個人觀點

幫助你根據自己的需要,做出最適當的選擇。


2 感覺再教育(Sensory Re-Education)

感覺再教育」是幫助中風患者的重新學習如何「感覺」的技術,包含觸覺、重量、溫度和壓力等等。

治療師會讓你去摸不同材質的東西,像是棉花或砂紙、分辨冷熱水的溫度,或是感受輕重不同的物品。

幫助大腦重新學習如何感受外界的刺激,讓手腳的感覺慢慢恢復,日常生活也會變得更方便。

誰比較適合

  • 摸東西的時候,好像隔著一層厚厚的手套,沒有真正的觸感的人
  • 碰到冷水和熱水,感覺是一樣的,根本分不出來的人
  • 閉上眼睛,就不知道手是打開還是握住的人
  • 拿東西不知道多重,不自覺用很大的力量,不然怕拿不穩的人

可能效果

  • 你會更清楚地感覺到摸到的東西,能分辨軟硬、粗滑、冷熱等感覺
  • 大腦更能處理各種感覺,減少麻麻的或是刺痛的不舒服感
  • 讓動作更精準,日常生活更順手

我的觀點

感覺再教育說起來很簡單,讓患者不斷去碰不同的材質、形狀或溫度的東西就對了,但實際操作起來其實很有難度:

  • 不像動作訓練那麼直觀,因為是訓練「感覺」,沒辦法直接看到有沒有。
  • 需要高度專注,但復健環境常常很吵,難以集中注意力。
  • 嚴重的患者可能完全沒有感覺,一開始訓練時容易感到挫折

在醫院或診所,我通常不會花太多時間直接訓練,而是教患者方法,讓他們回家練習。

因為感覺訓練最好用家裡常見的毛巾、豆子或衣物來練習,在熟悉、安靜的環境下也更容易專心。

推薦指數

  • 經濟實惠度:⭐⭐⭐⭐⭐(家裡隨手可得的物品就能訓練,幾乎零成本)
  • 容易上手度:⭐⭐(目前沒有統一標準,每位治療師的方法可能不同)
  • 治療安全性:⭐⭐⭐⭐(整體安全,但在訓練冷熱感覺時,要避免凍傷或燙傷)
  • 綜合推薦度:⭐⭐⭐⭐(適合感覺異常的患者,能幫助日常功能恢復,值得多做)
474994565_2301225340249939_5186305736294534836_n
感覺再教育,圖片來源:lifeweavers

3 軟組織鬆動術(Soft Tissue Mobilization)

軟組織鬆動術是一種用按摩、伸展和特定手法來放鬆肌肉和筋膜的治療方式,讓身體動作更順暢。

中風後你因為活動太少、肌肉緊繃、痙攣或關節變硬,可能會覺得身體卡卡的,影響日常活動和復健。

透過軟組織鬆動術,可以幫你減少疼痛、讓血液循環更好,還能讓關節更靈活,這樣做運動訓練就會更順利。

誰比較適合

  • 手腳不聽使喚,肌肉一直繃緊,想放鬆都放不開的人
  • 腳像是被黏住一樣,走路時腳抬不起來,每一步都走得很吃力的人
  • 肩膀緊繃到很痛,稍微一動就感覺像被拉扯到一樣的人
  • 手腳常常覺得脹脹的,摸起來有點腫的人

可能效果

  • 減少肌肉緊繃,減少僵硬感,讓手腳更好活動
  • 促進血液循環與組織修復
  • 減少疼痛和不舒服,復健時會更輕鬆、效果更好
  • 讓手舉得更高、腳抬得更好,穿衣服拿東西都會變得更容易

我的觀點

軟組織鬆動術的主要目的就是「放鬆肌肉」和「減輕疼痛」。

但對中風患者來說,效果一般維持不久。

一旦肌肉張力變高,或者動作太費力,很快又會變得緊繃,重點還是要放在「主動運動訓練」。

我通常會在動作訓練前或中間休息時,用手法幫患者放鬆,一方面可以評估當天的狀況,另一方面也能讓動作更容易被引導出來。

另外,我也會教家屬和患者一些方法,讓他們在家進行簡單按摩和伸展,多少減輕一點不適感。

推薦指數

  • 經濟實惠度:⭐ ~ ⭐⭐⭐⭐⭐(依治療時間與治療師經驗而定)
  • 容易上手度:⭐⭐⭐(已被廣泛應用於復健領域,吃治療師技巧)
  • 治療安全性:⭐⭐⭐⭐(手法多為溫和低風險,要避免過度用力)
  • 綜合推薦度:⭐⭐⭐⭐⭐(對身體僵硬、高張力的患者有不錯的短期效果)
CM SarahHoagPhotography 199
軟組織鬆動術,圖片來源:Peak Physical Therapy & Sports Rehab

4 被動關節運動(Passive Range of Motion, PROM)

被動關節運動就是「讓別人幫你動關節,不用自己出力」。

幫你動的人可以是你自己的好手、治療師、照顧你的人,或是復健用的機器人。

可維持活動範圍、預防沾黏與攣縮,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對於無法主動運動的患者特別重要。

誰比較適合

  • 剛中風或中風比較嚴重、手腳完全沒辦法自己動的人
  • 躺在床上太久,或是活動很少,關節容易變硬的人
  • 手腳肌肉常常會不自主地繃緊的人
  • 已經可以自己動,但活動角度不夠的人

可能效果

  • 維持或增加關節活動度,減少關節僵硬與攣縮風險
  • 促進血液循環,減少長期不動導致的腫脹或壓瘡
  • 減輕疼痛與不適,特別是因關節僵硬或痙攣引起的疼痛
  • 讓關節活動範圍變大,不管是抬手、舉腳或日常活動,都會變得比較容易。

我的觀點

中風後,每個人都需要「被動關節運動」,因為你的活動力和活動角度一定比一般人差。

如果關節長時間不動,會慢慢變僵硬,一旦完全卡住,之後什麼動作訓練都不用練了

即使你已經能自己動,但如果動得不夠、角度太小,沒活動到的地方還是會卡住。

所以「被動關節運動」可以說是復健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推薦指數

  • 經濟實惠度:⭐⭐⭐⭐⭐ (零成本、隨時可做,學會了就能自己來)
  • 容易上手度:⭐⭐⭐⭐⭐(每個關節都有固定做法,教學資源豐富)
  • 治療安全性:⭐⭐⭐(技術不好會拉過頭、甚至造成肩膀半脫臼更嚴重)
  • 綜合推薦度:⭐⭐⭐⭐⭐(中風後幾乎每個人都要做,必學!!)
Male_Physical_therapy_1296x728 Header 1296x728
被動關節運動,圖片來源:healthline


5 鏡像療法(Mirror Therapy, MT)

鏡像療法是一種利用鏡子來幫助中風復健的方法。

做的時候,要把好手放在鏡子前,患手藏在鏡子後,

當好手動作時,鏡子會反射出一個看起來像患手在動的影像,讓大腦誤以為患手真的在動。

這樣的視覺刺激會活化大腦的運動區域,即使患手實際上沒有動,也能幫助大腦神經重組,進而促進復健效果

誰比較適合

  • 想像力豐富,看到鏡子裡的手在動,能真的感覺像是自己的患手在動的人
  • 願意相信,不會一直覺得「這是假的」,而是能投入練習的人
  • 手完全動不了,不知道怎麼讓患手開始動的人
  • 能專心 10 分鐘以上,不會一下就分心或覺得無聊的人

可能效果

  • 幫助恢復動作,有些人練久了,鏡子後的患手會突然自己動起來
  • 讓動作更靈活,讓你更容易拿東西、做日常生活的事
  • 改善感覺問題,減少麻木和疼痛,讓觸覺變敏銳,更清楚自己碰到什麼
  • 提升專注力,讓你更注意患側,幫助其他動作訓練更有效果

我的觀點

人的大腦很容易被騙,但你要創造一個完美的「騙局」

就像看電影時,會關燈、放大螢幕、開音響,甚至椅子會震動、噴水,這些都是為了讓你更投入劇情。

所以鏡像療法要有效,有幾個關鍵:

  • 放下理性,別太聰明! 不要一直想「這根本不是我的患手」,要讓自己進入「被騙」的狀態。
  • 專心投入,練習時要全神貫注,想像、感受你的患手在動,不能分心。
  • 環境要單純、安靜,避免干擾,讓自己完全沉浸在這個「錯覺」中。

很多人覺得鏡像療法沒效果,其實是因為環境太吵、感覺太假,大腦沒被成功騙過去,就像看電影有人在講電話害你分心。

所以在醫院做難度較高,比較適合在家裡做。

訪問過一些覺得有效的中風患者,他們在練習時,患手常會出現一些「奇怪的感覺」,像是熱熱的、麻麻的,或者好像在動。

如果你做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那鏡像療法可能對你有幫助!

推薦指數

  • 經濟實惠度:⭐⭐⭐⭐⭐ (唯一要準備的是鏡子)
  • 容易上手度:⭐⭐⭐ (方法簡單,但要成功「騙」大腦並不容易)
  • 治療安全性:⭐⭐⭐⭐⭐(無風險,任何人都能嘗試)
  • 綜合推薦度:⭐⭐⭐⭐(如果做的時候有「奇怪的感覺」,就值得持續嘗試)
81GP++szE8L._AC_SL1500_
圖片來源:Ubay

6 心像練習(Motor Imagery, MI)

心像練習是一種透過「想像動作」來刺激大腦的訓練方式。

即使你實際上沒有動作,但只要在腦中清楚想像,就能促進大腦對動作的控制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不動手,但在腦中練習動作」。

誰比較適合

  • 能在腦中「清楚想像」動作細節,例如能描述「穿襪子」的每個步驟
  • 能回憶過去做過的動作,即使現在做不到,也記得「該怎麼做」
  • 能融入情境,不只是想動作,還能想像環境、氣味、溫度,例如過馬路時,能想像燈號變化、車聲、腳踩地的感覺

可能效果

  • 當你在腦海裡已經「練習」過 100 次,真正要做時會比較熟悉,不會害怕或緊張
  • 幫你預測可能遇到的困難,讓你在真正練習時能更快找到解決方法,不會慌張。
  • 先在腦中模擬幾次再實際練習,學習效果也會更好,進步得更快

我的觀點

心像練習是很多頂尖運動員會用的方法,像是柯比布萊恩在訓練結束後,會透過心像練習模擬比賽中的所有可能投籃情境。

你自己的觀察力越好,想像越具體,再搭配治療師的引導,效果就越好。

以「過馬路」為例,你要能夠想像:

「我站在斑馬線前,感覺微風吹過臉頰。

紅燈還亮著,我等著,旁邊的人也沒動。

燈號轉成綠色,旁邊的行人開始走。

我聽到鞋子摩擦地面的聲音,引擎聲漸漸變小,因為車停了。

我確認安全後,抬起右腳,腳尖離地,腳跟先落地,再慢慢踩平,接著左腳往前跨。

我規律地走著,感覺雙腳交替移動,肩膀微微擺動,鞋底踩在地上發出「啪嗒啪嗒」的聲音。

倒數計時器顯示『10、9、8…』,我保持穩定步伐。

走到馬路對面,我最後邁出一步,踩上人行道,感覺地面變硬,抬頭看著前方的目標,成功穿越馬路,心裡感覺踏實。」

如果你沒辦法融入情境,覺得「就是走過去呀」,描述不出細節,那心像練習就不太適合你。

推薦指數

  • 經濟實惠度:⭐⭐⭐⭐⭐ (零成本)
  • 容易上手度:⭐⭐⭐ (想像力不好的人,需要治療師引導)
  • 治療安全性:⭐⭐⭐⭐⭐(無風險,任何人都能嘗試)
  • 綜合推薦度:⭐(單獨使用有難度)~⭐⭐⭐⭐(結合動作觀察,效果會比較好)
group of people walking on pedestrian
圖片來源:Unsplash

7 動作觀察(Action Observation Therapy, AOT)

動作觀察就是「先仔細看,再模仿學習」的訓練方法。

當你專心觀察別人拿杯子、扣鈕扣或拿筷子,大腦的運動區域會被啟動,就像自己在做一樣

這樣當你真正動作時,會更容易控制、做得更順。

誰比較適合

  • 能察覺動作細節,而不是粗略看過的人,例如會注意別人拿筆的姿勢
  • 以前做過事情,就算現在動不了,但仍然記得動作順序的人
  • 能透過「看別人做」,來調整自己動作的人
  • 看到別人做動作時,腦中會「跟著動」的人

可能效果

  • 先記住動作細節,你實際練習時會更知道要注意哪些地
  • 讓大腦「先預演」,降低動作的陌生感與恐懼感
  • 減少錯誤動作,避免重複錯誤練習

我的觀點

動作觀察就是「觀察 → 內化 → 應用」的第一步,通常會搭配「心像練習」以及「實際的動作練習」,比較有效。

其效果取決於你對這個動作的理解程度——越熟悉,越能看出細節,學得越快,

就像舞者看到別人跳舞,會注意到重心、手臂方向、節奏對不對,而一般人只會看到他在轉圈圈。

實際練習時,通常是邊看影片,職能治療師邊在一旁提醒觀察要點、引導你「看懂」關鍵細節。

困難點在於:

  1. 要事先拍好很多日常生活的影片
  2. 治療師要懂得引導技巧,幫助你聚焦關鍵細節。
  3. 觀察完要馬上練習,強化記憶和動作控制。

雖然前期要花很多時間練習,但一旦內化,你會自然而然觀察別人的動作技巧,讓你學什麼都更快、更順。

推薦指數

  • 經濟實惠度:⭐⭐⭐(準備影片很花錢、花時間,不過拍好就能重複用)
  • 容易上手度:⭐⭐⭐(單純『看』很容易,但『看懂、學會』需要練習)
  • 治療安全性:⭐⭐⭐⭐⭐(無風險,任何人都能嘗試)
  • 綜合推薦度:⭐(單獨使用效用不大)~⭐⭐⭐⭐(結合心像練習,效果會比較好)
Unnamed
動作觀察

8 rTMS 重複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是一種無痛、非侵入的治療方式。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大腦的無線遙控器,透過磁場調整腦神經的活動,讓該活躍的地方更活躍,該放鬆的地方更放鬆,維持大腦平衡。

治療時,醫護人員將特殊線圈放在你的頭上,讓磁場脈衝穿透頭皮,直接影響大腦細胞,可以改善動作控制、減少肌肉張力,甚至提升語言與認知功能。

誰比較適合

  • 中風後常常心情不好、想哭,甚至有憂鬱症狀的人
  • 走路不穩、手部無力,想要進一步改善動作控制的人
  • 說話吃力、思考變慢,希望提升語言與認知能力的人
  • 經濟負擔得起(或有保險可理賠),能接受連續多次療程的人

可能效果

  • 心情變好,少掉焦慮與低落情緒,有更多能量面對生活與復健
  • 動作改善,手指能微動、走路更穩。
  • 說話變得更清楚,不會一直卡住,腦中想的話能比較順利說出來
  • 肌肉放鬆,張力降低,動作變得更順暢

我的觀點

rTMS 經顱磁刺激是這幾年很紅的中風新療法,幾乎各大醫院都有設備。

不過因為技術還在發展中,醫界對「為什麼會有效?」、「對誰有效?」,以及「怎麼使用才會有效?」還沒有共識。

所以你會聽到有些人效果很好,有些人完全無感。

好處是,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療法,最嚴重的副作用是癲癇,但發生率只有萬分之三到萬分之九,風險極低。

如果你負擔得起可以試試看,若有改善就當作運氣不錯,但一定還是要搭配復健訓練。

我會特別推薦給有中風後憂鬱症的人,因為 rTMS 對重度憂鬱症是的效果是最明顯的。

推薦指數

  • 經濟實惠度:⭐(價格高,一個療程 10 次,約 2.5~5 萬)
  • 容易上手度:⭐(要受過特別訓練的醫療人員操作)
  • 治療安全性:⭐⭐⭐⭐(風險極低,一萬人中只有 3~9 人會發生癲癇)
  • 綜合推薦度:⭐⭐⭐(經濟負擔得起可以試試看)

📌 想更了解什麼是 rTMS 經顱磁刺激?推薦看這篇:【中風復健】rTMS 經顱磁刺激:中風後的希望,還是醫療噱頭?〡優缺點、效果、費用一次看懂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1296x728 Header 732x549
rTMS 重複經顱磁刺激

9 針灸(Acupuncture)

針灸是一種傳統中醫治療方式,會把細長的針刺入特定穴位,來調節人體氣血循環、促進神經與肌肉恢復。

對於中風患者,針灸常用於改善肢體功能、增強腦部血液循環、降低肌肉張力、緩解疼痛與促進神經修復。

誰比較適合

  • 不怕針,可以忍受輕微刺痛感,不會過度緊張或抗拒的人
  • 手麻、感覺異常,想改善觸覺的人
  • 吞口水或吃東西容易嗆到的人
  • 失眠、焦慮、情緒低落的人

可能效果

  • 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受傷的地方獲得更多養分,加快恢復
  • 放鬆緊繃的肌肉,減少手腳僵硬、不舒服的感覺。
  • 改善感覺,有些人針灸後,麻木感會變少,觸覺變靈敏。
  • 喝水或是吃飯比較順暢,不容易嗆到
  • 減少疼痛,像是肩膀、手或腿的不適感變輕。

我的觀點

我從西醫的角度來看,很難解釋針灸的原理到底是什麼,不過的確許多中風患者針灸後,各種疑難雜症都有點改善。

我爸爸的例子,是針灸後疼痛減輕許多,胃口和睡眠都比較好,覺得蠻神奇的。

對中風患者而言,針灸是個不錯的輔助療法。

雖然不會讓中風「痊癒」,但可以幫助減少很多不舒服的症狀,讓生活品質變得更好。

推薦指數

  • 經濟實惠度:⭐⭐⭐⭐⭐(有健保給付)
  • 容易上手度:⭐(中醫師才會針)
  • 治療安全性:⭐⭐⭐⭐(副作用通常很輕微,像是流血、瘀青和頭暈等)
  • 綜合推薦度:⭐⭐⭐⭐(很神奇,什麼疑難雜症都可以去試試)
person holding silver and white pen
圖片來源:Unsplash

10 高壓氧(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HBOT)

高壓氧治療是一種利用「吸入高濃度氧氣」來幫助身體恢復的方法。

治療時,會讓你待在特製的加壓艙中,裡面的氧氣濃度比平常空氣高很多(通常是一般大氣壓的 2~2.5 倍)。

可以讓血液中的氧氣變多,幫助腦部修復並降低腦細胞發炎反應。

誰比較適合

  • 經濟負擔得起(或有保險可理賠),能接受多次療程的人
  • 很容易疲累,頭腦不清楚,或是注意力難以集中的人
  • 不怕密閉空間,能在艙內安靜待 1 小時以上的人

可能效果

  • 改善大腦的血液循環,人比較清醒,不會整天昏昏沉沉。
  • 整體的精神狀況變好,有動力去做其他復健的事情
  • 身體的感覺比較好,手麻腳麻有所改善,力氣也比較回來。

我的觀點

高壓氧其實不算是「治療中風」,而是讓你的身體整體狀況變好,比較有精神和體力去復健。

像一般人用高壓氧,多是為了加速傷口癒合、抗老化以及增加免疫力等等。

歐美先進國家沒有把高壓氧列入治療中風的主要項目,

如果要做的話,建議是用「保養身體」的心態就好。

推薦指數

  • 經濟實惠度:⭐(健保沒給付,單次治療要 $2000-5000 )
  • 容易上手度:⭐(醫院才有專業設備)
  • 治療安全性:⭐⭐⭐⭐(高壓會造成耳鳴或耳痛,長期下來可能會暫時近視)
  • 綜合推薦度:⭐⭐(非中風必要的療法)
How Does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Help Treat IBD_ft
圖片來源:HealthBeat

11 靜脈雷射治療(Intravenous Laser Therapy, IVLT)

靜脈雷射治療是一種將「低能量雷射」透過靜脈導入血液的技術。

治療時,醫生會像打點滴一樣,在你的手臂插一根細管子,再用機器把雷射光透過管子射進你的血液中,會讓血液變得不那麼黏稠、讓紅血球帶更多氧氣、白血球更活躍。

好處包括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抵抗細菌,還有幫助減少發炎。

簡單來說,就是幫助身體維持健康、恢復得更快,不容易生病。

誰比較適合

  • 有心血管問題,像心臟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的人。
  • 常常覺得身體很疲憊、體力不夠的人
  • 常常感冒或感冒不容易好的人
  • 經濟狀況允許,能負擔療程費用的人

可能效果

  • 改善血液循環,讓更多氧氣和養分能送到腦部
  • 讓細胞產生更多能量,加快組織修復
  • 增強免疫功能,讓你比較不容易生病

我的觀點

靜脈雷射可能對血液循環、抗氧化和免疫力有點幫助,

但它不是專門用來治中風的,也沒證明能明顯改善中風後的動作或認知,

換句話說,它不太可能讓你的手腳變靈活,或是突然會講話。 有些患者說做完後覺得比較有精神、氣色變紅潤,也很多人沒什麼特別感覺。

如果想試,建議抱著「保養身體」的想法就好,而非期待它能治好大問題。

推薦指數

  • 經濟實惠度:⭐(健保沒給付,單次治療要 $3500~4000 )
  • 容易上手度:⭐(醫院才有專業設備)
  • 治療安全性:⭐⭐⭐⭐⭐(很安全,沒什麼副作用)
  • 綜合推薦度:⭐(非中風必要的療法)
Image
圖片來源:SKIN111

12 肉毒桿菌注射(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BoNT)

肉毒桿菌是一種神經毒素,會抑制負責肌肉收縮的化學物質(乙醯膽鹼),讓你的肌肉暫時放鬆。

可以用來治療中風後的肌肉僵硬張力過高

誰比較適合

  • 手握得很緊都打不開,或走路腳會垂足拖地的人
  • 手臂一直蜷縮,怎麼練都伸不出去的人
  • 復健至少 6 個月,但張力還是很大的人
  • 因為肌肉一直緊繃,而覺得身體很痛的人

可能效果

  • 肌肉張力下降,手腳比較容易放鬆。
  • 關節活動度變大,更容易舉高手臂、伸直手指
  • 動作比較流暢,能做更多的復健練習
  • 減輕肌肉緊繃造成的疼痛

我的觀點

肉毒桿菌素是治療中風後高張力最有效的方法,沒有之一。

但效果只有 3~6 個月,有些人甚至 1 個月就失效。

一定要趁藥效發揮時,加強訓練,不然很浪費。

例如,若注射在 二頭肌(把手臂彎曲的肌肉),讓手臂較容易伸直,那就要加強練習「自己把手臂伸直」。

不然等藥效過去,肌肉張力回來,手臂又會回到原本緊縮的狀態,

就像灰姑娘午夜一到,魔法瞬間消失,一切打回原樣。

健保給付有條件,只有「打了之後能幫助恢復」才給補助,

如果你「已經有動作,只是肌肉張力過高,導致動作做不好」,比較容易通過;

如果你「就算張力減少了,也不會有什麼動作」,健保就會認定效果有限,不予核准。

推薦指數

  • 經濟實惠度:⭐(自費每次要 1~2 萬,依劑量部位而異)~⭐⭐⭐⭐⭐(健保給付)
  • 容易上手度:⭐(專科醫生才能打)
  • 治療安全性:⭐⭐⭐⭐⭐(很安全,少數人會無力、局部腫脹或過敏)
  • 綜合推薦度:⭐⭐⭐⭐⭐(推薦給高張力患者,但要配合復健才有長期效果)

📌 想知道肉毒桿菌要怎麼申請?閱讀這篇:中風後張力大怎麼辦?肉毒桿菌治療全攻略:健保、自費與療效分析

Botulinumtoxin
圖片來源:Stroke Rehab

13 iOpen 機械手(iOpen Dynamic Orthosis)

iOpen 機械手 是一套專為中風患者設計的手部輔助裝置,幫助你在不同恢復階段提升手部功能。

無論是舒緩攣縮、打開手指、增強握力,還是改善協調性,iOpen 都有適合的款式,幫助你的手能動起來!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自己穿戴、自己練習,隨時復健,不需要等治療時段或依賴他人。

這代表更多的訓練機會,更快的進步,更高的恢復可能性!

誰比較適合

  • 手指總是緊縮成一團,拉筋也很難拉開的人
  • 手指不自覺地緊握,洗手、剪指甲都變成麻煩事的人
  • 手無力,連握拳都握不起來的人
  • 手指不靈活,東西拿不穩、放不開的人

可能效果

  • 手變得柔軟,不再擔心會僵硬和攣縮
  • 重新學會控制手指,找回「自己能動手」的感覺
  • 自己隨時都能訓練,不用等治療師、不必麻煩家人
  • 讓復健變成生活的一部分,累積更多訓練量

我的觀點

iOpen 機械手是我發明的,我必須說——它真的很棒。

但更重要的是,它解決了一個關鍵問題:「如何讓你真正做到每天訓練?

復健的成效,關鍵在於「訓練次數」!每天練得不夠,就別期待會有好結果。

但現實是,你的訓練機會都受限於:

  • 治療的時段:每週去幾次復健,但回家無法持續練習)
  • 家人的幫忙:沒人幫忙,就無法進行訓練)
  • 環境的限制:沒有適合的工具,想練習也不知道怎麼開始)

訓練次數不夠,進步速度自然就會受影響。

所以,我的核心理念是:一定要讓患者可以「自己練習」

這就是為什麼 iOpen 機械手 必須符合三個條件:

  • 輕便——不用笨重設備,隨時都能練
  • 自己能穿戴——不需要家人或治療師幫忙
  • 自己能練習——不用等別人有空才能開始

復健沒有捷徑,關鍵就是反覆練習,

有了 iOPEN,你就可以不受限制,讓手每天動起來!

推薦指數

  • 經濟實惠度:⭐⭐⭐(價格約 1-2 萬,但比起復健效果,這是值得的投資)
  • 容易上手度:⭐⭐⭐(穿戴需要一點練習,但大多數人都能學會)
  • 治療安全性:⭐⭐⭐⭐(長時間穿戴會影響血液循環,建議 2 小時休息一次)
  • 綜合推薦度:⭐⭐⭐⭐⭐(想讓手真正「練起來」,我認為這是最好的辦法!)
Oppo_0
iOPEN 拉拉手,圖片來源:巴德爾醫療輔具

14 功能性電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

功能性電刺激」不是一般的電療,

它不是讓你放鬆,而是在關鍵時機啟動電流,幫助你走路、拿東西、伸手、抬腳,甚至吞嚥。

簡單來說就是「用電流提醒肌肉該做事了」,讓癱瘓或無力的肌肉重新參與動作!

誰比較適合

  • 中風後還有點動作的人,即使不完全自主也行
  • 可以忍受電流帶來的刺麻感的人
  • 想要「主動練習」的人,願意邊電邊訓練,而不是邊電邊發呆
  • 動作會做,但就是很不協調的人

可能效果

  • 學會「該用哪塊肌肉」來完成動作,提升動作控制能力
  • 動作比較流暢,走路更協調,不容易跌倒
  • 癱瘓或無力的肌肉開始有反應,幫助大腦重新建立神經控制路徑
  • 改善吞嚥功能,讓吞口水、吃飯更順利

我的觀點

一般電療是一直電,不管你在幹嘛;

功能性電刺激則是「配合動作的時機點給電」,這才是讓大腦重新學習的關鍵!

舉例來說:

  • 走路時,腳抬起的瞬間電你,讓腳尖抬高不拖地
  • 拿東西時,肩膀抬起的瞬間電你,幫助手臂伸得更遠
  • 喝水時,喉部用力的瞬間電你,讓吞嚥更順利。

這個方法在歐美較普遍,台灣很少人用,因為操作起來比較麻煩,需要知道:

  • 電極貼哪塊肌肉,不同動作貼不同地方
  • 什麼時機給電,太早太晚都不對
  • 必須邊電邊練,不能只是坐著發呆

推薦指數

  • 經濟實惠度:⭐~⭐⭐⭐⭐⭐(便宜的設備幾千塊,專業設備幾十萬)
  • 容易上手度:⭐⭐⭐(需專業指導,不是隨便貼就行)
  • 治療安全性:⭐⭐⭐⭐(安全,頂多感到皮膚有點刺激感)
  • 綜合推薦度:⭐⭐⭐⭐⭐(治療師如果會操作,效果真的不錯)
Producto Estimulacion Fesia 1920x883
圖片來源:tecnalia

15 機械人復健(Robot-Assisted Therapy, RAT)

機械人復健」顧名思義,就是靠機器人來幫你做復健,好處是

  • 超精準:該幫多少就幫多少,不會過多或過少,不像人類常作弊、幫太多
  • 不會累:你要練多少,它就陪你練多少,不像治療師或家人,沒時間、會累、會不耐煩。
  • 能記錄:每次復健都有數據,讓你確實看到進步,不是只靠「感覺好像變好了」。
  • 玩遊戲:復健變得更有趣,讓你不知不覺練更多,不像一般復健超無聊

根據訓練的部位不同,有機械手臂、機械腳架、步態訓練機與外骨骼機器人等等。

誰比較適合

  • 覺得一次半小時練不夠,進步緩慢的人
  • 嫌棄傳統復健很無聊,每天都練一樣的人
  • 有經濟能力,能負擔療程費用的人
  • 已經會走、手會動,只是走得不好、動得不順的人

可能效果

  • 訓練量大增,以前練 20 次,現在 200 次,練得越多,進步越快!
  • 動作變流暢,不再卡卡的,走路更穩、手更順
  • 有數字告訴自己變強了,更有自信,而不是自我感覺良好
  • 學到正確的動作方法,不再亂用力,不會養成錯誤習慣
  • 復健變好玩了,每天都期待多練幾場

我的觀點

機械人復健」最大的優點就是讓你「偷懶」。

機器會帶著你動,分擔身體重量,讓你不知不覺練得更多、走得更遠。

有點像騎電動腳踏車,雖然還是要踩,但省力不少。

但如果你完全不會動,全靠機器帶你,那它就變成一台高級的「被動關節運動機」,

雖然可以讓身體比較不僵硬,但不太能讓你練到自己動起來。

在台灣,機器人復健紅過一陣子,最近熱度比較下降一些,

畢竟再厲害的機器,復健還是要靠次數堆出來,

而機器人費用比較高,很多人撐不到「感覺有效」就停了。

還有一個重點,機器人只會帶你「基本動作」,不會教你「生活應用」,

就像棒球選手,跑完健身房,還是要要去練投球和揮棒,不然球技不會進步,

你練完機器人,要再做「日常生活訓練」,才能把成果落實在生活中。

推薦指數

  • 經濟實惠度:⭐(沒健保,一次 $2000~4000,要長期用效果比較好)
  • 容易上手度:⭐~⭐⭐⭐(看機器的複雜度,通常要人幫忙穿)
  • 治療安全性:⭐⭐~⭐⭐⭐⭐(練手很安全,但走路怕跌倒,要有人顧或是吊起來)
  • 綜合推薦度:⭐⭐⭐(次數多效果才好,口袋要夠深)

📌 想知道自己是不適合機器人復健?推薦閱讀這一篇:【中風復健】機器人復健適合你嗎?優缺點&費用全解析!〡原理、效果、費用、適用族群一次看懂

F2CUFCIXoAIVT2w
圖片來源:GLOREHA

16 雙側訓練(Bilateral Training, BT)

傳統的中風復健通常只訓練患側,但「雙側訓練」則是兩隻手或兩隻腳一起動,讓大腦兩邊聯繫起來,幫患側恢復。

常見有三種做法:

  • 對稱運動:兩手一起做相同動作,例如一起舉棍子、推箱子、抬手敲桌面
  • 交互運動 :兩邊輪流做,例如走路時手擺動、踩腳踏車、交替拍球
  • 協調運動:兩手不同分工,例如扣釦子、拉拉鍊

有時會搭配節拍器或機械人,幫你抓準動作,讓患側更容易跟上。

誰比較適合

  • 患側還有少許動作能力,但力氣很弱的人
  • 走路時一邊快、一邊慢,步伐不對稱的人
  • 做事情時兩手配合不順,像是吃飯時沒辦法一手拿碗、一手夾菜的人

可能效果

  • 患側參與更多,不會總是癱在那邊
  • 走路更協調、對稱,不會一邊快、一邊慢
  • 雙手的合作能力變好,洗碗、折衣服、吃飯更順手

我的觀點

雙側訓練」比單練患側更貼近真實生活,

因為我們平常做事幾乎都雙手雙腳一起動的,例如:

  • 擰毛巾:兩手反向旋轉
  • 擠牙膏:一手拿牙膏、一手拿牙刷
  • 打鍵盤:兩手配合打字

但要小心「好手幫太多,患手沒做事」,像:

  • 騎腳踏車:患腳沒用力,好腳酸死了
  • 推箱子:都好手在推,患手只是綁著
  • 雙手擦桌子:都好側在移動,患側只是跟著跑

這樣就變「被動運動」,沒什麼效果,

而且患側有沒有真的動,只能靠自己感覺,別人在一旁是看不出來的。

推薦指數

  • 經濟實惠度:⭐⭐⭐⭐⭐(拿家裡東西就能練)
  • 容易上手度:⭐⭐⭐⭐(方法簡單,只要避免代償)
  • 治療安全性:⭐⭐⭐⭐⭐(很安全,風險低)
  • 綜合推薦度:⭐⭐⭐⭐(適合大多數人,但患手要真出力)
person washing fork
雙側訓練,圖片來源:Unsplash

17 侷限誘發療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IMT)

侷限誘發療法一種「限制好手,強迫用患手」的訓練方法。

治療時,會用隔熱手套封印你的好手,讓他甚麼都不能做,

這樣你就沒有藉口,什麼事只能動用那隻「很難用」的患手來做。

誰比較適合

  • 患手能拿穩東西,也能稍微打開的人
  • 患手還堪用,但不習慣去用的人
  • 有耐心,不會因為好手被綁一整天而不爽的人

可能效果

  • 驚覺很多事情,原來患手早就可以做,只是你沒給他機會
  • 患手不再是裝飾品,會幫忙拿碗、擠牙膏和曬衣服
  • 發現患手的功能越來越多,什麼事情都想讓他試試看

我的觀點

侷限誘發療法是最殘忍也最有效的復健方法,沒有之一。

核心概念就是——「不讓你好手幫忙,逼你用患手,就不信你不會進步!」

一開始你超級不方便、超級難受、超級想放棄,

你原本用好手 1 秒鐘 就能叉起蘋果來吃,現在換患手,奮戰 10 分鐘還吃不到一口,甚至叉子掉了好幾次,心裡氣炸!

但只要撐過去,你的患手就會回到你的生活,變成「真正有用的手」!

為了堅持下去,有個「陪你過關」的治療師很關鍵,

治療師的任務不是看你痛苦,而是:

  • 了解你的能力,設計「你需要努力但做得到」的訓練。
  • 幫你拆解動作,一一擊破,就像游泳,先學換氣、學滑手、學踢水,最後再拼起來真正游起來!
  • 察覺你的弱項,強化你的優點,讓你的練習更有效率

侷限誘發療法儘管殘忍,但殘忍的很有人性,會讓你在挫折中找到方法前進

推薦指數

  • 經濟實惠度:⭐⭐⭐⭐⭐(只要有手套就行)
  • 容易上手度:⭐(太殘忍,沒什麼人願意做)
  • 治療安全性:⭐⭐⭐⭐⭐(沒什麼風險,但會讓你挫折+憤怒)
  • 綜合推薦度:⭐⭐(知易行難,撐下來的人不多)
Image From IOS  3
侷限誘發療法,圖片來源:neofect

18 居家復能(Home-Based Rehabilitation)

居家復能是一種完全以「回歸生活」為宗旨的訓練。

換句話說,不在乎你的動作標不標準、用好手還是患手,先能做到再說。

例如你想要「按電視遙控器」,居家復能不會帶你練手指靈活度,

而是換按鈕更大的遙控器、改用語音遙控,或是直接用好手按就好。

適用對象

  • 強烈需要獨立生活,以及想要減輕家人負擔的人
  • 覺得復健跟生活脫鉤,練了不知道要幹嘛的人
  • 認同「做到比做對更重要」、「先求有,再求好!」的人

可能效果

  • 學會自己走去廁所,不再需要家人扶著過去
  • 可以自己出門買東西,而不是一直待在家
  • 能夠自己做菜煮飯,不用麻煩人家來餵食

我的觀點

居家復能」是一種真正以「好好生活」為目標的服務。

它是長照 2.0 推廣的一部分,目的是讓生病的人,無論是在家裡或社區,都能繼續過日子,

不用一直待在醫院復健室裡,卻始終離「生活」很遙遠。

很多疾病是很難完全好的,例如:

  • 中風,你的手腳可能一直沒什麼力氣
  • 脊髓損傷,可能無法再站起來走路
  • 帕金森氏症,身體會變得越來越不靈活

你是要一直練到完全恢復,還是直接找方法,讓你能先過日子?

就像是近視了,你要一直去眼科治療,等到視力完全矯正,還是直接戴上眼鏡,馬上可以看清楚世界,該工作、讀書、開車的都能去做?

如果你是一個要賺錢養家的中風患者,你不會想要慢慢復健,

直接幫你改裝機車、穿上垂足板,讓你可以立刻開始工作比較重要。

這就是「復能」的思維

——不是等身體變好才開始生活,而是想辦法讓你現在就能開始生活!

推薦指數

  • 經濟實惠度:⭐⭐⭐⭐⭐(政府有補助,一點點部分負擔)
  • 容易上手度:⭐⭐⭐(沒有標準做法,考驗治療師的智慧)
  • 治療安全性:⭐⭐⭐⭐⭐(安全是第一原則)
  • 綜合推薦度:⭐⭐⭐⭐⭐(好好生活本來就是最重要的目標呀)

📌 居家復能和居家復健有什麼不同?這篇告訴你:中風復健 VS 居家復能 – 為什麼醫院練的跟居家不一樣?〡復健與復能是兩種不同的思維

Stroke Post Rehabilitation Maintenance
圖片來源:CC PHYSIOTHERAPY

19 任務導向訓練(Task-Oriented Training, TOT)

任務導向訓練的理念是:「學習任何事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去練習那件事情。」

如果你想要「自己穿衣服」,別花太多時間舉棍子、推箱子或捏黏土,

直接就把你平常會穿的衣服拿來穿,看是袖子穿不進去、衣服抓不穩還是拉鍊拉不上,

針對你的問題調整方法,邊練邊修正,練著練著自然就會了!

適用對象

  • 領悟到復健最終是要回歸生活的人
  • 有點基礎動作,不是完全動不了的人
  • 不執著動作一定要正確,願意用不同方式做到的人

可能效果

  • 復健比較有目標,練抬肩膀是因為想要梳頭髮
  • 進步更實際,不是積木多疊兩個,而是能開冰箱拿水果
  • 學會舉一反三,練了擠牙膏,結果連擠番茄醬都會了

我的觀點

「任務導向練習」就是一種成熟大人的學習方式。

小時候,你為了考試,死背微積分和三民主義,但考完試就全忘了,因為這些知識對你的生活沒什麼幫助。

長大後,你學東西不再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真正有用」的目標——升職加薪、身體健康、心靈滿足,或是純粹興趣。

你不會浪費時間學不重要的知識和技能,而是專注在能改變生活的東西,然後反覆練習、內化,讓它變成你的一部分。

這正是復健該有的樣子。

當你帶著目標來訓練,你的大腦會更投入,你會更願意反覆練習,因為這些動作對你有意義!

但傳統的復健,往往忽略了這個道理:

  • 抬腿 50 次,不代表你能從椅子站起來。
  • 拉彈力帶,不代表你能轉動門把。
  • 夾豆子,不代表你能夾菜吃飯。

一個動作和你的生活沒關係,你自然不會認真學,學了也不會留下來。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中風患者練了一隊「標準動作」,卻還是不能自己生活。

  • 想「穿衣服」?與其拉肩輪 100 下,不如直接伸手、抓衣服、拉拉鍊
  • 想「進浴缸」?與其在治療室走 10 圈,不如實際到浴室練習。
  • 想「滑手機」?與其一直疊積木,不如直接拿起手機。

真正有效的復健,不是在練動作,學習如何過生活。

這就是任務導向訓練的核心理念——

復健要帶有強烈的目的,才有意義。

推薦指數

  • 經濟實惠度:⭐⭐⭐⭐⭐(直接用生活用品來練習)
  • 容易上手度:⭐⭐⭐(調整訓練容易,改變思維很難)
  • 治療安全性:⭐⭐⭐⭐(在浴室或人行道練可能有點風險,不像治療室這麼安全)
  • 綜合推薦度:⭐⭐⭐⭐⭐(復健當然要有目標呀,不然練來幹嘛?)

📌 想知道中風後怎麼穿衣服?怎麼洗澡?推薦看這篇:【中風生活】中風後怎麼獨立生活(影片示範)〡中風後怎麼自己穿衣服、洗澡、刮鬍子和綁頭髮

Occupational Therapy At Cascadia Of Boise 2 800x500
圖片來源:cascadiaofboise
加入社群呼籲

Written By Human Not By AI Badge White@2x
📊 瀏覽人次: 100 次瀏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